何光會
摘 要:小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系統學習階段,在集體學習的過程中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這種求知欲和積極性非常有利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以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設計方法
小學生來到數學課堂,不是為了獲取填鴨式的教學體驗,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在小學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精心地選擇提問設計方法,對于問題進行仔細甄選,創設數學問題的有效情境,以數學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在整個數學教學擴展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快速學習的能力,正確地溝通師生間的思維認知。這需要教師能夠更好地駕馭小學數學課堂結構,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優化整體課堂教學效果。
一、分析小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問題
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的問題設計之前,教師應當充分地了解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小學生實際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盡可能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問題的預備設置。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問題設置更有針對性,并且更加行之有效。教師需要關注每一個小學生的生活實踐,充分調動班級中所有小學生的參與度。
在進行問題設置的過程中,小學數學老師應當確保問題的難度與小學生的實際水平相吻合,易于被小學生快速接受。比如,在進行“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老師應當注意學生興趣維持的時間有限,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應該更加有針對性。可以以街心花園的幾何圖形為例,通過對于街心花園長方形、圓形、正方形的講述和分析,詢問學生如果想要計算花壇的面積應該如何入手,采用熟悉的場景讓小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引導學生關注長、寬、高和半徑,抓住課堂提問的重點。
二、數學課堂提問中引入實踐生活元素
數學是非常抽象的自然學科,數學教育具有極強的思辨性。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卻往往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如果數學老師僅僅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來教書育人,就非常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和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小學生實際生活的能力,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不同的問題經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可以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引導小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數學探討。在日常小學生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知識要點如果僅僅依靠語言和文字的表達,是無法進行精細化描述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確保課堂提問的設置更加有針對性,應當根據小學生愛動手操作的特點,讓小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操作進行數學奧秘的探索,這樣可以培養小學生從基礎性學習階段就養成積極思考、勤于動手的好習慣,從而慢慢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遵循學習規律,進行分層問題設計
數學知識學習本身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循序漸進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對學生的思維進度有充分的了解,在這個了解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問題的設計,組織推進、呈階梯式的導入方法,從而導入新的知識點。實際上,這種階梯性的學習方法可以內化到小學生自身的學習習慣當中,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也會發揮良好的學習作用。由于小學生的學習階段是整個學生學習階段的基礎,因此,對于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技巧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階梯式的問題設計,能夠讓小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識難度的提升,更加符合小孩子的思考習慣,能夠更好地讓小學生找到學習的規律,發現數學的樂趣。首先掌握簡單的數學原理,最后再逐步加深理解,明白更加復雜的算法,可以讓小學生內化理解算法和原理之間的關系,然后再進行延伸計算,這樣,對于原理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對于算法的理解也能更加快速地突破難點,同時加深了小學生的課堂印象。
人的思維都是一種發散性的思維,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小學生走進思維的死胡同。比如,在引入方程式的新課中,在黑板上劃分兩個區域,分別有未知數等式和無未知數等式:3+x=8,A+25=37,□+3=9,7-5=□…然后引發學生激烈地討論,通過等式的案例來自我總結什么叫方程。通過對于等式中未知數的引導提問和進一步地分析,老師可以在爭論中詢問學生方程式是否含有未知數,從而得出方程的定義,使每個學生心中對于方程式和未知數的認識更加清晰明朗。
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課堂問題設置的科學性,將直接影響著整個教學課堂氛圍的構建和整個教學實踐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老師應該高度重視小學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合理性。只有多方面、多層次地確保小學數學課堂問題設計貼近教學目標、貼近生活,才能合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規范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從而獲得最佳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德軍.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探討[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
[2]張凡強.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設計的探討[J].祖國(教育版),201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