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紅+王曉東+楊歡歡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財經學院)
【摘要】《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一門既有應用性又兼具規范性的課程,是會計類專業學生必學的一門專業課。該課程應采取靈活多樣且具有實效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其自學能力,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有效掌握相關知識。
【關鍵詞】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 教學創新
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特點
該課程兼有應用性和規范性的特點,是會計類專業學生所必需學習的專業課,也是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當中唯一一科不能免考的科目。該課程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財經法規,另一部分是會計職業道德,主要介紹財務人員應遵循的規章制度及應具有的職業素養。該課程法規法條內容較多,各章節之間既獨立又存在著內在聯系,需要大家在理解掌握各個單獨章節知識的基礎上,劃分結構體系,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為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做鋪墊。
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中的不足
(一)教學方法落后,缺乏師生互動
對于課程中大量的規范性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忽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闡述,而不是講解。這種教學方式對于沒有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學生來說,對條款的記憶將會是短期的記憶,不能深入理解,更不能令學生產生共鳴,與教師互動,教師也無法組織課堂的討論分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的上課激情不足,則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二)注重理論講授,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知識的講解在現實授課環節,一直以來比較偏理論性的講解而對實際的操作能力培養有所欠缺,導致學生踏出校門步入社會時出現障礙,課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遠遠不夠,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沒有很好地將所學知識與實踐聯系在一起,當進入實際工作環境時,本身所學的理論就無法順利的應用于工作中。加之財經法規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在不斷的完善和修訂,內容更新速度非常快,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操作的接軌難度更大。
(三)重“考證”輕“理解”,以應試為目的
學生在校期間,學習該課程的目的比較單一,只是為了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從而獲取從業證書,學生的學習基本都圍繞“考不考”或者“怎么考”,加之該課程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從而忽視了職業素質的培養,一味地追求考證過關率,對知識的掌握反倒不足。教師圍繞如何應考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于是課堂活動就變成了學生機械的記憶,而缺乏對知識的消化吸收。
(四)知識涉及面廣,教師自身能力不足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集會計實務、法律、稅收等于一體的學科,它給任課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掌握會計、金融、稅收等相關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相應的法律專業知識。只有具備了這些綜合知識,教師才能對教學內容深入理解,才能對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而在整個學習體系中,該課程的定位并不是核心課程,所以教師的重視程度不足,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探討和研究往往有所欠缺,這也是現在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三、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設立真實情境,創新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識的掌握與實踐的應用并舉,以提高教學效果。對于學生來說,真實的企業實踐必然是最有吸引力和最容易產生興趣的方式,所以可以采用現場教學的方法,教師可以嘗試將課堂搬到企業現場,以第三方企業為媒介比如在事務所、公司等進行實踐教學,同時,為避免公司實踐涉及知識過于復雜影響效果,就需要教師提前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規劃安排,與企業經營實踐盡量保持一致。由于時間及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實踐的開展難度較大,則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法和網絡教學法,案例教學是通過真實的或者是虛擬的案例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實際工作內容,是學生最容易接受也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方法,但對教師要求較高。要求教師首先設計選取適當的案例并進行分析,打破理論教學模式下固有的體系,對案例涉及的知識點進行重新分類。同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案例討論進行有效的引導,對隨機問題進行必要的答疑和指點,對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評價、總結。網絡教學法等現代化教學法,是要求教師可以把現代技術引進課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授課,使一些抽象的內容形象化,能夠讓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這些創新的教學方法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都是能夠使理論知識更加生動、增加師生互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講練結合,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由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內容繁雜,在縱向層次上,每一章節都是一個獨立的專題結構,在短時間內記憶海量的知識點,學生只能一知半解。財經法規并不是固有的條款,如何能夠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關鍵在于讓法規用起來,能夠應用的法規才能真實的體現其價值,所以從法規的實際應用入手,在虛擬的環境中設計真實的工作任務,讓學生利用財經法規知識解決問題,用職業道德知識去判別是非,鍛煉其操作技能,才能為就業打下基礎。
(三)課程學習與資格考試相結合,以“考”促“學”
作為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科目,可以將應試作為學習的促進手段,使教學與考證兩者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帶動同學的學習勁頭。由于考試的外在壓力,學生會積極自覺地學習,考試又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總結并加以改進。從而實現“學”與“教”的平衡。教師可以從從業資格考試的特點出發,結合所學的知識點,分配學習任務。學習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的順利通過考試。
(四)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增強學生自學能力
從知識體系、教學方法和課程安排的要求來看,該課程對教師的要求都是較高的,所以必須加強對教師的選拔和培養,提高其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形成系統的培養體系。基于該課程的教學特點,學生應該注重鍛煉其自我學習的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既能掌握知識通過考試,又能為以后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1]謝佳,趙敏.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探討[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 雙月刊),2014(02):82
[2]賽娜.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設計[J].財會通訊,2015(25):62-63
[3]張毓玲.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課程教學之我見[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09):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