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曉燕
[摘 要]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主動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加深對知識的感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數學思維水平。
[關鍵詞]動手操作;知識經驗;對比歸納;遷移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5-0025-01
“認識100以內的數”是建立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20以內的數的組成以及“個”和“十”這兩個計數單位,并且會用多種方法來數數的基礎之上。多數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已經會數100以內的數,即便如此,學生學習100以內的數也不輕松,學習難點為“幾十九”的后面一個數是多少,以及理解100以內的數的意義。
有幸觀摩了李曉娟老師“認識100以內數”這一課的教學,收獲良多。細細品味,李老師的課堂清新自然,張弛有度,趣味橫生,智慧不知不覺地在指尖流淌,這不正是我所追求和向往的課堂嗎?
一、找準起點,讓動手操作有依靠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教師除了立足于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之外,還應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的知識經驗,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此為教學起點,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有依靠。
課前活動中,李老師和學生展開親切對話:“2顆珠到底是多少?我們已經學習了20以內的數,誰來試著數一數?”看似不經意的對話,卻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為接下來的動手擺小棒提供生長點。
課始,李老師開門見山,“今天是12月24日,我們就擺24根小棒吧。想一想,怎樣擺才能一眼看出是24根?”學生憑借已有知識經驗,迅速聯想,很快就明確應在左邊擺2捆小棒,右邊擺4根小棒,充分感知2捆小棒就是2個十,4根小棒就是4個一,2個十和4個一合起來是24。
二、思維跟進,讓動手操作有感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這節課中,李老師在學生思維困惑處巧妙利用擺小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順勢突破難點。在學生學會擺24根小棒后,李老師提問:“你能用小棒擺一個二十幾的數嗎?”學生紛紛嘗試操作。隨后李老師請學生說一說擺的數并介紹這個數的組成,同時追問:“小朋友,你們從中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這些數都要先擺2個十,再擺幾個一,也就是說,2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二十幾。”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擺小棒初步感知了二十幾的表象,并抽象概括出二十幾的本質,自主構建了二十幾的概念。
這樣的教學方法也體現在幾十九的后面一個數,即拐彎數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完成擺二十幾的操作后,李老師接著提問:“29后面的數是多少呢?2捆加10根小棒與3捆小棒到底哪里不一樣?9根添1根,結果如何?”教師通過追問質疑,引導學生對比歸納,啟迪學生的思維,很好地還原了知識的本來面目。
三、有效遷移,讓動手操作有價值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要善于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在學生自主進行知識遷移下順勢而教,學生方能自主獲得新知,突破思維障礙。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2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二十幾,于是李老師接著展開三十幾的教學。學生通過擺小棒活動,發現3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三十幾。李老師問:“4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多少?”有了前面的學習鋪墊,學生自然而然地遷移知識,產生聯想,知道結果是四十幾。李老師緊接著追問:“再開動腦筋想一想,你還能想到什么?”“5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五十幾。”學生回答。李老師又追問:“你還能想到什么?”在教師充滿挑戰的步步追問中,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潛力得到充分挖掘,深刻認識到“幾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幾十幾”這一點,課堂教學水到渠成,效果顯著。
另外,李老師適時引入《三字經》,巧妙滲透其中蘊含的數學文化——“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學生在經歷知識結構形成和拓展延伸的過程中,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使得計數單位“個、十、百”成為“認識萬以內的數”的“先行者”,幫助學生進行正遷移,刺激學生不斷產生求知欲和好奇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讓學生學得有趣,教師在教學時應適當開展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玩,促進學生理解與內化知識。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才會愈發積極學習,真正成為數學課堂中的主人。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