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軍
摘 要:作為小學生接觸的基礎學科之一,小學數學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新課改步伐不斷加快,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在進行著快速、有效的改革。小學數學的核心素養主要在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應用意識,它對數學課程改革有著最為直接的指導作用。通過探討新時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提出了相應的方向和措施十分必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策略
現階段,我國教育領域提出了數學的核心素養,并要求數學的教學方式也應該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革。于是,小學數學的課堂開始從傳統的傳授式教學衍生出了以素質教育為主的多種教學模式。很明顯,這些教學模式以及方法的創新,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隨著素質教育的落實,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以單純的課堂聽講和作業訓練為主,轉而開始了全新的智慧型課堂,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需要著重關注學生的數學素養培育,采用科學切實的教學方法,將數學思想合理地融入課堂當中,進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變得更加切實有效,以數學思想促進學習,以數學知識改變生活。
一、加強圖形教育,培養學生的模型構造思維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的圖形知識,對于這部分知識的教導,教師一般會采取直接講解,而對圖形案例的選擇,也僅僅停留在了教材上的圖形。小學生雖然對圖形的學習有著相當高的興趣,但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必然會產生乏味、消極的學習情緒,進而降低整體的學習效率。為此,教師應當加強圖形教育,通過多渠道和方式來為學生呈現出不一樣的圖形。比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時候,學生對于平面已然有了較好的掌握,但是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他們卻沒有太深的了解,很多時候,學生會盲目地認為,長方體就是長方形的四個面拼成的而已。顯然,他們忽略了上、下兩個面,說明他們沒有較為優越的立體感,不懂得如何構設以長方體為代表的立體模型。因而,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之前,帶領學生去制作長方體,材料可以選擇紙質的煙盒。在學生制作完成長方體以后,教師可以對它進行詳細的講解,如它有6個面,對應的面是相同的,而學生在制作它的過程中,已然對這些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在學習起來,也相當容易,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模型構造思維。
二、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實踐能力
作為基礎的學科之一,小學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相當密切,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周圍所發生的事,不僅能夠在數學知識中找到原型,還可以運用數學知識給予合理的解答。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也是小學數學的核心素養之一,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最為直接的幫助。比如,在學習基礎的加、減法的時候,在傳統的課堂上,雖然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但是由于缺乏教師一定的指導,他們并不懂地如何將其運用于生活中,因而許多時候,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成為死知識,對于學生的實際能力成長并沒有太大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在講述加減法的時候,聯系我們的生活,以生活中的事物作為課堂的引導。如教師可以買一定的糖果,然后對學生說:老師手里有10個糖果,給了小明4個,給了小華3個,又給了小朱1個,請問老師手里還有幾個糖果呢?接著,可以按照剛剛的提問,實時地將糖果交于這幾位同學,并由學生計算。由于這件事發生在現實中,不再像書本中的例子那樣雖然有一定的科學性卻沒有太多的學習趣味,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迅速地激起,努力地通過計算去追尋最終的答案,很快他們就可以獨立地解出答案。同時,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已然鍛煉了自己的數學解題思維和能力。教師可以進一步要求學生將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平時的生活中,以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舉一反三,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很多題目都屬于同一類題型,因而在掌握例子的基礎上,學生都可以迅速、有效地做出這部分題。但是很多時候,由于教師沒有實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并沒有主動的創新意識。比如,在學習余數的時候,教師會為學生創設這樣的例子:老師買了一批日記本,它的總數為58本,咱們班的學生有24人,那么請問該怎么分配呢?每人多少本合適呢?然后學生能夠迅速地計算出答案:每人2本余10本。但當在做題中,出現了這樣的題:小麗媽媽買了30支花,讓小麗合理地插入花瓶,而她家有7個花瓶,那么小麗該怎么分配花合適呢?每個花瓶內應當有幾支花呢?學生又會陷入疑惑,雖然和剛剛的題型比較,它僅僅是改變了數字和對象,但是學生卻失去了解題的方向。為此,教師應當進行合理的引導,鼓勵學生舉一反三,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的核心素養,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數學思維能力,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視,采取最為合理有效的方法,促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姜玲.引導學生攻克數據難關的策略[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3(5).
[2]戚升波.低段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索和實踐[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 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