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娟
摘 要:當今社會各界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校不應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及學習能力,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培養教育者的多方面素質作為教育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身心素質和道德修養。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教學應用
一些小學教師在上數學課時對學生采用的是傳授性教學。即教師站在講臺上口述教學內容,學生在下面被動地接受知識。但這種教學方式可能會使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對數學失去興趣。素質教育是我國大力提倡的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有趣、生動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
一、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會按照教材順序先帶領學生了解概念,之后對所學知識進行講解,最后讓學生做習題練習。整個過程只有教師在講,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填鴨式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動腦的思維習慣。而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經常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并根據所學的知識得出結論。讓學生進行自主討論,帶動全班一起進行思考和研究,最后教師給出答案并進行講解。
2.提高學生分析數學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主要是通過教材教小學生認識數字、圖形、四則運算等數學基礎知識,為初中、高中等以后在教學和生活中運用數學打下基礎。所以,素質教育要求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通過所學的基礎理論對其他更難的知識或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比如,一年級數學上冊講述《認識圖形》一章后,學生會發現自己身邊有許多類似的圖形,會自然地分析生活中見到的是什么圖形,屬于哪一類。其他數學知識也是如此。所以素質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應用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喜歡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而這種環境需要教師去創造。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僅作為傳授學生知識的人,更應該作為啟發學生思維的人。授課模式以引導學生為主,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只在適當的時機為學生指點迷津。因此,教師要善于將課本上的知識創設成有趣的、引導學生思考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興奮、好奇的心情去發現、去探索,并獲得知識。比如教師在講三年級上冊的《加與減》時,可以先讓學生拿出兩本書并記號數量,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拿出幾本書摞在一起,看看書是多了還是少了,若是多了,是增加多少本書。學生在老師提出問題后自然會通過實踐分析一共有多少本書。在書的數量增加過程中共增加了幾本書。這樣,學生帶著好奇心跟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做數學實踐,從而真正掌握并理解教師所講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來回拿東西的行為也會使學生想起在課上所學的加與減的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且能在生活中自如地運用數學知識。
2.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人的習慣非一天養成,一旦養成,短期內很難改正過來。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小學生屬于兒童,可塑性很大,小學階段是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同時也要注意自身的舉止行為,不要為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真上課,集中注意力,培養學生做事專一的習慣。教師應讓學生先自己分析課本中的問題,比如二年級數學《時、分、秒》一章中,先讓學生自己分析關于鐘面知道什么,培養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夠分析問題的能力,而非在學生自己思考前,教師就帶著學生進行分析,這樣會學生形成懶于思考的壞習慣。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勇于質疑。這樣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會養成自己的獨特思維并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其他人的看法,自己沒有主觀意識。教師提出一些較復雜的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促使學生與人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當學生固守己見時,教師應開導學生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從不同的渠道獲取知識來豐富自己。
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而且加強了對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團隊協作等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學生在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下,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良好的數學習慣,從而達到德、智、體、美全方面的發展。素質教育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水平,使我國小學教育朝著現代化方式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叢培森.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應用[J].高考(綜合版),2015(10).
[2]晏紅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應用[J].通俗歌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