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建花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它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知識、規范表達、提高語感,而且對于學生思維、情感、想象力和記憶能力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新課程標準中也對于語文朗讀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的訓練,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情感的朗讀課文?!笨梢姡首x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朗讀教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將“朗讀”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而今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又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笨梢姡覀冊谡Z文課堂教學中,切不可對于“朗讀”掉以輕心。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因此,對于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若沒有教師正確的指導,很容易在朗讀中出現問題,如讀音不準、節奏把握不當等。錯誤的朗讀行為如果不及時糾正,日積月累,養成習慣,難免就會積重難返。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朗讀多加指導。
在此,我就小學低年級的朗讀教學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重視老師范讀,做好正確的示范
讀對是朗讀的基礎,在讀對的基礎之上,才能逐步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低年級學生在最初的朗讀時往往會出現頓讀、唱讀等情況,教師的范讀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訓練學生發音、吐字、念詞的基本朗讀技能,著重引導學生“讀對”;另一方面,訓練學生連停、重音、節奏和語氣等朗讀技巧,著重引導學生“讀流利”。此外,范讀時,除了朗讀技巧之外,教師還應注重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勢等無聲語言的表達。
雖然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但也并非是一無所有,所以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盡量引導學生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對課文節奏和情感進行自主的把握和理解。
二、引導學生模仿,提高朗讀的能力
模仿是小學生學習最初階段的語言和技能的重要方式,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或自己的范讀,為學生“打樣兒”,讓指定的學生進行模仿和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指出同伴朗讀中出現的不當之處或精彩部分。之后再讀、再聽、再評論,通過一系列的交流互動、模仿、評論、矯正、再模仿,循環往復,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注重教師輔讀,解決學生的困難
所謂輔讀,就是指在學生朗讀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及時地幫助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朗讀。對學生進行輔讀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扶讀和學生跟讀。教師要正確、流利且富有情感地進行領讀,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讓學生跟著老師讀。初次跟讀時,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跟讀,教師應適當地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此時,學生聲音小,有時還會慢半拍,這都正常,教師要及時鼓勵,讓學生不要畏懼,勇敢面對。再次跟讀時,學生已經能夠放開嗓音,大聲朗讀了,但是要提醒學生注意,不能高于老師的音量,便于學生做好聆聽和模仿,最終達到和老師同口、用情、發聲;其二,學生自主朗讀。教師輔讀之后,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朗讀。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采取指名朗讀或分角色朗讀的辦法,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并給與評論。對于朗讀好的學生給予表揚,而對于存在不足之處的學生,既要指出不足、加強指導,又要及時鼓勵、再接再厲。
四、鼓勵學生常讀,提高朗讀的水平
反復練習是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基本途徑。在低年級的語文朗讀中,教師切不可紙上談兵,要著重進行朗讀實踐教學。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式教學絕不適合,教師應當將這些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多朗讀,無論是齊讀、輪讀,還是個人讀、分角色讀等,只有學生多讀、常讀才能提高朗讀能力。
五、設置朗讀比賽,提升朗讀的激情
在低年級的朗讀教學中,比賽形式的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組織一些朗讀比賽、朗讀會等,培養學生對朗讀活動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朗讀,讀出個性,讀出特點。在這樣的你追我趕的朗讀氛圍中,學生不僅朗讀熱情高漲,還能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
總之,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朗讀,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并讓學生在朗讀中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向婷.淺談小學一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4(3).
[2]吳月忠.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指導[J].小學語文教學,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