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優化初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方法,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的必然選擇。從美術教學的實際出發,分析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并進行了反復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初中美術教學;實踐;探索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教育領域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完全融入我們的教學中。這給我們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入其中。作為一線的美術教師,我們已經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它正逐步地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弊端:一是課前導入不精彩,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課中舉例不新穎,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三是課后展示不及時,無法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凡此種種,我們唯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努力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才能改變此般現狀。
一、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美術教學的設想與思考
美術又稱造型藝術、視覺藝術,是指占據一定平面或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新課程標準將初中美術教學活動劃分為下列四個學習領域。(如圖所示)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但在我們現有的教學中,美術教學資源卻嚴重不足。我們只有一本美術教科書,無任何配套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的課堂教學,也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看得少了,原始積累就比較少,想象便無從談起。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不僅彌補了美術教學無配套資料的現實問題,而且解決了當前美術教學中的四大難題:第一,我們可以在教學中補充大量精美的圖片資料、影像資料,如大師作品、教師范畫、同齡人的作品、相關視頻等等,從而給學生的設計提供參考與借鑒,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第二,我們可以將畫面、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視頻播放、投影運用、多媒體音像等等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我們可以在投影展臺上進行現場示范,實時傳輸,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作畫的每一個步驟;第四,我們還可以將學生作品通過投影進行展示,對學生作業的優缺點進行標注點評,這樣既方便展示者對自己的美術作品進行修改和二次創作,又能給其他同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能拓寬師生之間僅憑語言、圖片、概念傳遞信息的途徑,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美術作品,并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滿足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讓美術教育走向多元化。
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美術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在輔助美術教學中應著眼于哪些方面呢?下面結合我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一談粗淺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現行的中學美術教材中,課本所提供的彩色圖片不管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視覺效果較差,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態。如果課本中的圖片視覺效果不夠理想,我們就可以對它進行調整,或者重新搜集一些圖片和視頻,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5課《絢爛的民族服飾》時,我們可以播放56個民族大團結的視頻進行導入,然后選擇苗族、藏族、畬族、漢族、蒙古族、白族等比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圖片進行詳細講解,再配上當地的民歌,通過看特點、找奇點、猜亮點等環節,介紹民族的發展史,分析民族服飾的基本特點,以及服飾上的構圖要素,還有手工藝品的深刻內涵。最后提醒學生思考:民族服飾的明天是原版再現、部分傳承、元素提取還是演變創新?并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設置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熱情,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落實課堂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二)收集資料,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學生接受美的熏陶不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網上可共享的信息為美術教學和師生學習提供了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文化資源。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9課《恢弘燦爛的唐代美術》時,教材中提供了幾件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但對于如此龐大的唐代美術作品庫來說,還是不足以窺全貌的。就算教師課前充分準備,但讓學生僅僅依靠幾幅作品就來了解唐代美術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教材中要賞析的范圍很廣,有雕塑、繪畫、書法、工藝美術、建筑等等。因此,我們必須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先引導學生在課前上網了解、收集唐代美術的圖文信息、影像資料進行學習,然后讓學生結合網上的資料和個人感受,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對唐代美術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和主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課程進行學習的能力。
(三)引導欣賞,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
美術教材中的繪畫作品大都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名家代表作品,而中學生的閱歷淺積累少,對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內容可能無法理解,這就給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美術作品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11課《畢加索》時,大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其作品,尤其是他的立體主義代表作品《格爾尼卡》。這時我們就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先觀看當時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到德軍空襲的紀錄片??赐暌院螅寣W生討論回答:“你看到了哪些戰爭的場面?它帶來了什么樣的災難?”此情此景中,學生自然就能主動地感知、理解畢加索的優秀代表作品《格爾尼卡》,在更大范圍內理解其美術作品。之后,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欣賞評述,提示學生思考作品中的馬、牛、燈的代表意義,同時指出這幅作品只用黑、白、灰三種顏色是為了營造苦難所帶來的恐怖的氣氛。這樣的教學環節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畢加索當時創作的心情和他立體主義的繪畫風格,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熱愛和平及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
(四)加強互動,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
傳統的美術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課堂氣氛沉悶,缺乏活力。因此,我們在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應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給學生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課堂氣氛變得和諧、活躍。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4課《校園環境標識設計》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觀看宣傳片,教師適時提出讓學生留意校園環境標識的兩個相關問題:(1)校園里哪些地方需要環境標識?(2)我們現有的環境標識有什么特點?教師可以用這兩個比較綜合、集中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赐晷麄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然后,引導學生觀看國內外優秀大學的校園環境標識,如: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香港大學、哈佛大學等,并從顏色、造型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在深入思考中萌發創作的靈感,創造出更加精彩的校園環境標識。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愛護環境、美化生活的意識,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美術教學的反思與展望
一個全新的充滿希望的教育創新時代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現代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福利”,但伴隨而至的也有不少的反思。筆者曾奔走于不少多媒體課,制作了不少多媒體課件,在收獲的同時,也萌生了幾點思考:
首先,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積極學習新技術、新知識,并將它應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但是“過之則不及”,我們不能過分地追求課件的特效和美觀程度,插入過多的動畫效果和聲音效果,以致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其次,多樣化的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回顧本課內容并進行拓展,但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我們也不能面面俱到,要有主次,不然會導致學生看得太多、聽得太多,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仔細地欣賞和認真地體會。
第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分類對待。在欣賞課和設計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補充大量的圖片資料和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內容,讓美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精彩。但是,在繪畫課和造型表現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則不能過分依賴現代信息技術,當然我們可以讓學生觀看專家的繪畫、制作視頻,但這些課更需要教師進行親自示范,強調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
總之,筆者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利于美術教學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實踐表明: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美術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真正開啟藝術鑒賞的大門,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地發展和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M].張佩珍,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張蔚霞(1984—),就職于臺州初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人,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