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
摘 要:要想上好一節數學課,教師要精心撰寫教學設計,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活動中當好組織者,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注重激勵評價。
關鍵詞:教學設計;生活實際;組織者;問題意識;激勵評價
一、精心撰寫教學設計
傳統的備課是以知識的獲得為目的,圍繞“教師怎樣講”展開的,憑借的是教材和教學用書,很少去考慮“學生怎樣想”,而教學設計是要預測教學內容、學習情境,教師行為所引起的教學效果,即形成的設想,是上好一節數學課的前提。教師要樹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素質教育理念為出發點的備課觀,要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還要關注學困生,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教學設計要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要融入教師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跳出“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并使學科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策源地,通過激活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的境界。教學設計還應該是教師建立在教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智慧的創造,首先要把“教”放在如何引領學生去“學”,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活動經驗,設計一個個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在不同的觀點中質疑、辯解,從而掌握知識,獲得能力的提高。還有在撰寫教學設計前教師要精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三大領域的學習任務,在課標中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任務的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
二、理論聯系生活實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讓枯燥的數學鮮活起來,創設情境,改變過去聽數學、練數學的學習方式,從而要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數學作業也要走向生活,可以設計游戲、小調查、寫數學日記、制作手抄報……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要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于數學學習的花朵,啟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最直接的組織者。教師能否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應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根據教學活動的規劃,有序而靈活地組織教學。對學習過程進行有計劃的組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通過引導和激勵,不斷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蹲下身子看學生,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自主嘗試并合作探究,要有“陪蝸牛散步”的精神去等待學生,相信學生能做到自己研究。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組織學生在小組內暢所欲言,同學之間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學生們參與、發現、得出新知、應用新知。通過教師的精心組織,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精深與魅力,從而培養他們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豐富學生思維的想象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問題意識的培養必須建立在學生喜歡學習,主動研究應用知識,對數學知識已經內化的基礎上。這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是追求真理內動力的體現。所以,教師有必要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在課堂中培養學生,敢問,善問,樂說,課堂上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讓學生喜歡上自己,喜歡上數學課,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善問”讓學生不瞎問,會問,能夠自覺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樂說”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與同伴共同分析,解決問題,并勇于把見解分享給同學和老師。問題應該如何有效地設計呢?設計的思路應該是:依據課標、教材內容,研究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基礎和思維特點,將學生的思維從原有的認知基礎導向教師的教學意圖。將知識問題化:每節要設計2~5個問題,這幾個問題,既要揭示重點,還有符合課標,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問題習題化: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習題,在習題中引入問題,重點知識設計為必做的,了解性的知識設計為選做的,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完成作業,掌握不同層次的知識。
五、注重激勵評價
教師的語言可以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魅力。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課堂上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注重評價語言,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水平,也要關注他們表現出來的情感變化。既要真心贊美學生,更要精心誘導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池堤.淺談小學數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
[2]王寧.小學數學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探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