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
【摘要】通過簡述本節公開課的教學過程,反思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創新之處和不足之處,探究在散文教學實踐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策略
【關鍵詞】教學過程;創新設計;教學反思
黃厚江老師說過,教學語文,要有一點創意。這句話被我深深記在心中,并努力貫徹執行。莫懷戚先生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步》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課文,集人性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于一體,展示了一幅一家三代人散步時溫馨和美的畫卷,字里行間觸動著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摯愛親情。
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八年級的學生已學過《棗核》《背影》之類的敘事散文,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感悟能力,但對意蘊深沉的文章缺乏深入理解、反復品讀的意識和能力,所以這篇短文背后的厚重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才可能被覺察。因此,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品讀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感受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到家庭的親情之美和生活之美;教學難點是領悟文中關于生命責任的深刻寓意。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味文章樸實文字下豐富的意蘊。
我的創意是在第一個環節——以季羨林關于散文的名言導入后,從“問世間情為何物”為激趣開始的,在課堂開始的幾分鐘內,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后面的探秘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接下來,如何引導學生挖掘隱藏在文本里的微妙情思呢?我在第二個環節情感揭秘中,精心設計了四個情感密碼:
1.“一段對話”,再現第2段中隱藏的對話場景,以母子扮演的動人情境,使人物的“形”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板書甲骨文“子、老、孝”的演變。揭秘:孝是民族的本色。
2.“一處分歧”,朗讀兩難選擇和平衡老幼的對稱句式,引發學生感受到文本語言詩一般韻律的特點,領悟正是美好的情感才賦予了如此和諧語言的道理;通過動作的細節描寫揣度老人的性格特點。揭秘:付出是親情的成全。
3.“幾處春色”,拉近景物的特寫鏡頭,呈現一家人散步在南方初春田野的畫面,抓住字眼反復誦讀,體會自然之景和情感表達的交融之妙;以寫作背景悟創作意圖。揭秘:珍愛是生命的春色。
4.“一個背字”,通過對文本語言的細致分析,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各抒己見,最終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揭秘:責任是生命傳承。
在四個情感密碼逐一揭示后,總結出:“問世間情為何物:尊重、孝敬、付出、成全、呵護、珍愛、責任”這幾個關鍵詞。
第三個“讓思想在飛”的環節,讓學生由散步這件小事將思維發散開去,聯想到身邊的小事,如至親至愛的一句話語、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等,重溫親人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體會人與人之間的責任感和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學法上,整節課圍繞 “生命”這個主題、“親情”這個主線,采用角色扮演、競猜字謎、賞析句式、研讀詞語、揣摩心理等多種方式,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挖掘文字背后深刻的主題。
教法上,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男女生互讀、分角色讀、生生朗讀PK、師生合作配樂讀,在讀中品味作者的遣詞造句,感悟重點語句背后隱藏的情感,力圖呈現一節“語文味”較濃的散文閱讀欣賞課。
課后,結合聽課教師的評價反饋,我進行了教后反思:這是一節成功的教學案例,因為我的一點創意,學生投入度很高,尤其在激趣導入之后情感探秘伊始。可是靜下心來,一個問題蹦了出來——這看似熱鬧的、所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我給學生的可能只是“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句話,或者只是一道證明題,又或者是我個人的主觀理解……作為一篇自讀課文,我給學生在課堂上留了足夠的自由思考的空間了嗎?除了這點創意,我還給學生留下關于課文的什么了?
我開始圍繞課文再次進行反思。《散步》篇幅不長,卻風靡海峽兩岸,反響強烈,究竟它的魅力在哪?這其中蘊涵的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語言美,學生究竟能感受多深刻?在具體教學設計中,為了達到目的,有沒有自覺或不自覺的 “不擇手段”,逐漸陷入“模式化”“分析化”的過程中?會不會對文本整體把控不足,給聽者一種學生的思維被牽著走的感覺,仿佛我指到哪,學生就必須想到哪?一連串的疑問讓我不能不回歸原點,思考散文的課堂究竟“該教什么”和“該怎么教”這個原始難題。
散文到底“該教什么”,揚州大市教研員陳玲玲老師曾指出,即教學生如何閱讀散文、關注學生閱讀中產生的困惑點、著力于文本的特質。因此,反思這節教學設計,正是有了過度“設計”之嫌,才偏離了對文本的解讀,我所缺的正是最重要的東西——對文本準確的解讀和利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某種程度上被我限定了,學生的想法在我的指引下沿著預設的路線順著走,不許有偏離。如果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形成模塊化、模式化,這就違背了“設計”的初衷。因此,對文本的解讀準確是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把握的。教師首先要在課前反復研究文本,恰當地確定教學重點,真真切切地明白“教什么”,才能有方向地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體悟作者抒寫的獨特情感。反之,如果教師的定位不準確,就會使學生的思維和判斷出現偏差。對這節課的解讀我認為自己還應該把握的更簡潔些,若能回歸文本,借關鍵詞句導入,圍繞“最能打動我的一組親情”和“最能打動我的一句話”這兩個問題,再對關鍵的詞句進行品讀,循文入義,披文入情,憑借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的知識去感受,最終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的認同,這樣會更容易找準這節課教學的切入點。
散文到底“該如何教”,俗話說文無定法,教無定式,散文作品的主題往往是深刻而含蓄的,作者的感悟卻是獨到而真實的。具體到這篇課文,無論是創設情境、反復朗讀,還是同桌互動、小組交流都是一種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的有效形式。但如何發掘作者帶給我們的真情實感,品出散文的“真味”,我認為重點在于走進文字的深處,抓住語言這個關鍵點。正所謂“字字珠璣,筆筆含情”,在《散步》一課中,我引導學生字斟句酌,抓住不可移易的“字眼”,如“熬”“摸”“鋪”“總算”,用“刪一刪”“換一換”“想一想”的方式點撥學生,在語言的替換、去留等多樣化品讀中,讓學生逐漸入情、會意,在文字上、細節中引導學生將文章讀活。這樣的教法無論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還是訓練應試答題能力都大有裨益,這是充滿語文味的散文教學,而這一點也是我這次教學設計上值得肯定的亮點。
我想,教師在醞釀教學創意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實”,其次才是“新”,所謂“實”,就是要實實在在從文本出發來設計學生的課堂活動;所謂的“新”,就是教學過程要有利于學習收獲增加和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創意,做到新而不做作,新而不淺薄。這樣的課堂,少一點花哨,多一點讀書的時間,多一些各抒己見的自由、多一種質疑和答疑的爭辯,學生在思辨中獲得知識和體驗,而教師的角色理應是一個傾聽者、點撥者和引導者。
入文字深處,尋情感密碼。語言是切入點,情感是靈魂。散文的教學課堂,應該把握住語言和情感這兩個關鍵詞。教師首先自己要讀懂文章,在課前正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后才能真真切切的明白“該教什么”,才能有方向地創新教學設計。至于“該怎么教”,如果能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現力的關鍵性詞句,在課堂上巧妙地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和細細的品味,就能把整篇文章拎起來,那感悟理解蘊含在文中的那份獨特的作者情感,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也就不成問題了。通過深入的教學反思,我這才感覺到為自己的這堂課彌補了一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