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偉芳
(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周行學校)
摘 要:因人而異并因材施教,應當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出發點。而初中階段的教育都應當是大眾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下面主要分析當前初中地理分層次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分層次”教學;實施策略
一、“分層次”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分層次”教學指的是在一般化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班級內學生學習和思考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特點,還應當充分認識和界定每一個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與不同。在教學的開展實施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差異,在內容目標、教學過程、習題練習以及教學評價中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
教師要對學生個體的差別進行了解和認同,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持續深化的新形勢下,越來越強調教學面向的群體是學生的全體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者某幾類個體,從而實現“人人都發展,個個可成才”的教學目標。
二、初中地理“分層次”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內容目標分層
課程標準針對教材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應當實現什么目標、達到什么效果都進行了較為具體的標注和說明。分層次教學實施的目的就在于在國家發布的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針對教學面向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目標的層次梳理和設計,在課堂開始之前的教師備課環節就應當明確學生按照層次所要達到的上、中、下三類學習目標是什么。以“氣溫變化與分布”章節的教學為例,筆者的分層次教學目標是這樣定位的: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筆者的要求是掌握氣溫的日變化、年變化規律以及氣溫在緯度上的分布規律;對于有一定基礎和學習思考能力的學生,目標定位是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知道氣溫的海陸分布規律和垂直分布規律;對于學習基礎好、探究思考能力強的學生,筆者要求他們除了要掌握前兩類層次學生能夠掌握的,還要能夠對“氣溫曲線圖”進行較為準確的判讀和繪制。
(二)教學過程分層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實施導入法教學,如“在上一節課,我們講到了氣壓的分布圖,誰能告訴我,氣壓是如何呈現的?”先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他們能夠答出“氣壓分布圖”。然后進行氣溫的變化及分布一節的教學。在教學中,可以將“一天之內什么時候氣溫最低,什么時候氣溫最高”和日較差(當日的最高氣溫與當日的最低氣溫的差)問題留給基礎較差層級的學生,將溫差的計算留給中等層次的學生,比如,年較差的計算(最高月均溫與最低月均溫之差)、年均溫(各個月的月平均氣溫加起來得到的和再除以12所得的結果)。在進行了一定知識的教學后,拿出等溫線進行教學,問題為: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都相等嗎?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低溫中心還是高溫中心?等溫線的稀密與氣溫差別有什么關系?相鄰兩條等溫線的溫差有什么特點?將這樣的問題留給基礎最好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回答,讓另外兩個層級的學生進行聽和看,逐步了解。
(三)習題練習分層
在習題的練習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實現分層次練習,根據最初制訂的分層目標,讓學生在自己所處層次的學習上都能熟練和提升。比如,讓低層次的學生練習這樣的題目:北半球陸地( )月,月均溫最高;( )月,月均溫最低;南半球海洋( )月,月均溫最高;( )月,月均溫最低。列出某地1~12月的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讓學生計算年較差等。讓中等層次的學生練習這樣的習題:在相同的緯度地區,( )陸地、( )海洋氣溫高,
( )陸地、( )海洋氣溫低(括號內容填季節)。讓高層次的學生進行這樣的習題練習:已知某半球同緯度A、B兩點,若A點為陸地,B點為海洋,判斷圖中所表示的季節是( ),以及讓學生思考:“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這一詩句所蘊含的關于地理的道理等。
(四)教學評價分層
在教學評價上教師應當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在每一次作業的評改過程中,學生的作業應當按照較差、中等、較好三個層級進行上交,而不是全班學生都交或者可以按學號、按座位等交,教師每一次基于作業的修改應該立足于同一層級的評改上,并在評價之外提出不同的要求。筆者通常采用小組評改作業的“較差互評”方式,即在一個小組中有較差、中等、較好三個層級的學生,讓較差的改中等的,中等的改較好的,較好的改較差的,而且要求不僅要評改還要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交流和探討。這樣,較好的學生就能給予較差的學生知識的講解和幫助,教師可以臨時加入某一個小組中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探討和評改情況。特別是對于上文提到的詩句反映什么樣的地理原理,如果學生的答案是相同的,較差學生會得到A,中等學生能夠得到B,而較好層次的學生則只能得到C的評價。
初中地理分層教學目前尚處于一個探索階段,筆者認為,分層要重內容而不重形式,從目標設置到教學過程再到習題練習最后到教師評價都應當貫徹“分層次”的理念和標準。
參考文獻:
[1]閔發浩.淺談初中地理分層教學[J].新校園(閱讀),2016(4).
[2]郭利芳.淺談初中地理分層次教學[J].軟件·教學,2015(3).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