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蘭
摘 要:歷史教師備課要重視歷史知識的線索和前后聯系性;要依據學情和教學內容將教材內容大膽重組;要相機引入“時政熱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機,達成情感價值觀目標;要多借助網絡媒體,學習借鑒他人的教學設計、經驗、方法為己所用。總之,教師備課既要實踐新的理念,又要和諧運用各種新的教學手段以優化歷史課堂結構。
關鍵詞:教學設計;內容重組;德育效果;網絡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1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71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各種新的課堂理念和教學手段也貫穿到了我們備課過程的始終,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眾所周知,備好課是上好課永遠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優質的教學設計,才能保障實現課堂的優質和高效。現筆者就《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戰火》備課談談本人的觀點和做法。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戰火》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通過“誰點燃了火藥桶”“凡爾登絞肉機”“人類的災難”三個子目來講述一戰的導火線、轉折和結果。它既是九年級上冊世界近代史的終結,又是九年級下冊世界現代史的開始,承上啟下的作用非常明顯,因此在世界史學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達成教學目標,我充分考慮到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預設和備課。
一、要重視歷史知識的線索和前后聯系性
歷史教學中,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聯系。教師應幫助學生把孤立、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整合教材,構建知識體系。如一戰爆發的原因,第19課《列強締約結盟的狂潮》中雖涉及到,但很不全面,為此在學習第20課時,我采取圖標數據分析法、地圖演示法、學生自主閱讀法、視頻再現法等多種方法,精心布局、層層設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最終突破了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體原因、直接原因,這種做法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彌補了教材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多種方法的巧妙搭配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揭示歷史本質的能力和學習歷史的方法。最后,較完整地歸納了一戰爆發的原因,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識記,利于學生積淀歷史知識。
二、依據學情和教學內容將教材內容大膽重組
北師大版教材為凸顯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忽略了它們發生的原因,不利于學生從宏觀上深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如本課三目內容“誰點燃了火藥桶”“凡爾登絞肉機”“人類的災難”,三者的因果關聯不是很強,不能使學生系統了解一戰,因此,我采取思維導圖形式,將其整合成一戰爆發的原因、過程、影響三大塊,并用屏幕出示知識結構。學生看到標題便一目了然,其歷史知識逐漸形成體系,避免了思維上的斷層和知識積累的碎片化。又如一戰的經過,經憑課本的輔助材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一戰的了解,為此我用屏幕展示了一戰東、西戰線形勢圖,西線主要戰役形勢圖,加速一戰結束的因素,一戰對英、法、美、奧、匈帝國的影響,戰后的世界格局等內容,邊展示邊引領,既幫助學生理清了歷史知識的脈絡,使整個教學內容顯得完整而清晰,又在各個環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整個課堂設計顯得流暢、自然。
三、相機引入“時政熱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引入一些“熱點”問題,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本節課教學中針對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我先采取新聞回放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云南省昆明火車站、新疆鄯善縣、法國巴黎等地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并對比今天的暴力恐怖襲擊案與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的相同之處,在學生明確它們的共性之后,我又采取視頻播放“習主席關于近期巴黎系列恐怖案件的致電及態度”,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恐怖主義危及人類生命健康,造成社會恐慌,威脅和平與安全,必須嚴厲打擊。“時政熱點”的引入,不僅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學會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又使歷史知識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中掌握了歷史知識。
四、善于抓住德育契機,達成情感價值觀目標
學習歷史離不開評價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評價歷史問題,從而使學生自身受到啟迪、受到教育。在教學中我抓住德育契機,并有意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正確評說歷史,如“若沒有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一戰會不會爆發”“如何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等話題,使學生在評說中借助歷史人物形象來規范自身行為,樹立了正確的是非觀和歷史觀。
在講到一戰的影響時,我精心選取一戰犧牲的士兵、二戰慘死的人民、阿富汗戰爭無家可歸的孩子、伊拉克戰爭流淚的士兵、敘利亞內戰逃難中失去生命的男孩等一些凄慘的畫面,并配以悲愴的音樂,讓學生在觀看中產生共鳴,在體驗中認識到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多借助網絡媒體,學習借鑒他人的教學設計、經驗、方法為己所用
在教學中,即便你反復、潛心研究教材,吃透課標,精心設計出教案,但僅憑個人的單打獨斗,設計的課例總是或多或少有不盡人意之處,為此須通過網絡媒體多多借鑒他人的課例和課件,尤其是借鑒人教版、華東師大版、川教版等版本的課例,認真研讀,便會驚奇地發現有許多優秀的課例,尤其是那些精彩的片段是根本沒有想到的,更有甚者會點燃思維的火花,激發創新的靈感。如,在學習凡爾登戰役時,起初我采取視頻再現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這次戰役的時間、交戰雙方、雙方損失兵力、結局、特點,雖然學生也能從中捕捉出以上信息,但從雙方投入的130多萬兵力和傷亡的70多萬人員,不足以驗證戰爭的殘酷性。為此在瀏覽多人的課件后,我又加入了戰后一片廢墟、尸橫遍野、樹木被燒焦的凡爾登等圖片,再加戰地記者的報道,學生看到、聽到,很容易真正認識到這場戰爭的殘酷性。
總之,社會在日新月異的發展,教師備課也要與時俱進。教學設計既要實踐新的理念,又要和諧運用各種新的教學手段以優化歷史課堂結構,使學生不再被動,老師不再說教,使歷史課堂鮮活而生動。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終實現歷史課堂的優質和高效。
參考文獻:
[1] 趙喜平.淺談優化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幾點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1(8):148.
[2] 楊緒芹.新課程深入實施下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教師教學,2010(12):133-134.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