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義寶
【摘 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的是孩子的性格和思想的變化,研究主要關注的有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首先父母就應該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嚴格要求,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眼中的榜樣,如果做父母的都有不好的毛病孩子就更不能學到好的習慣,因為對他們的教育就是不正確的。希望孩子將來有個美好的未來,這些問題都是現在做父母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家長;孩子;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家庭教育基本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是一切的基礎。在古代,孟母三遷的典故耳熟能詳就是表明家長的做法和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都很大。對于4—5歲的小孩來說,開始記事時這個世界帶給他們太多的驚喜,在這里他們會看到很多,那時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當中是沒有評判能力的,有的只是對東西的好奇,模仿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一種學習能力,所以當代的孩子身上才會存在很多問題,因為家長在他們面前展現出來的就是不好的習慣,卻又沒有更好的引導,真正地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一、父母沒有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在還不懂事的時候,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僅僅表現在說的方面,孩子不聽話或者是犯錯的時候,家長只會對孩子責罵或者是動手打,讓他們不要犯錯,可是根本問題也許并不能解決,因為經常犯錯就會慢慢養成習慣,那種習慣也許就是從家長的身上學到的,比如父母對自己身邊的長輩就應該做到孝順有禮貌,那么孩子就會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相反父母對身邊的老人都不管不顧,孩子將來學會也就會那么對自己的父母。
二、父母過度地溺愛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期望,許多的家長都只有一個思想,那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在都說孩子就是祖國的花朵,國家對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視,家長就更是重視孩子。將孩子如掌上明珠般的愛護,重活累活不讓干,很多家務活都是父母包了,對于家長來說他們的想法有很多。
(一)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會干,很多事情做也做不好有時做了父母可能也要重新返工,又浪費時間又浪費資源,還不如父母自己干,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寵愛變成了一種溺愛,最終變成了不信任,他們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能干好很多事情,這就是家長內心的錯誤想法。
(二)干家務或者幫著父母做事情,父母就會覺得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對于家長來說,現在這個社會孩子的前途最重要,考上好的學校將來有好的工作,學習才是第一大事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務,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三)孩子要什么就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現在生活條件優越了,在這樣一個大環境里孩子就會變得有更強大的虛榮心,好玩的好吃的都要,喜歡和周邊的同學對比,如果從小就這樣教育孩子,慢慢地就養成他們揮霍的習慣,喜歡的東西就買回來有用沒用都買,沒有一點理財的觀念,有多少花多少,也更不知道什么是節約。這種家庭環境只能教導孩子目光短淺、不求上進、養尊處優、玩世不恭等消極思想,缺少一種艱苦樸素、奮發進取的精神。
就是由于家長太過溺愛孩子從而就養成了小孩不好的習慣,不愛做家務慢慢變得懶惰,外面逛街時,孩子喜歡的東西都滿足,虛榮心越來越重,開始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對于家長來說也是一種負擔,父母在外工作辛苦,孩子不知道家長賺錢的辛苦一味的花錢,長大后父母再管教時已經晚了,習慣已經養成,給錢少了孩子還要責怪父母,覺得父母不夠疼愛自己。古語說得好: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形成不良的習慣,終生受累,所以對小孩教育晚了或者教育錯誤,對家長而言也是教育的失敗。
三、批評孩子會給他帶來傷害
現在中國的教育依然是應試教育,通過學習考試層層選拔,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看重,從小就開始學習認字讀數,然后家長的教導就是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考出好成績,學習不好將來就沒有學上沒有工作,沒有錢還怎么能養活自己,好成績才會有好未來,才會有衣穿有飯吃有屋住。在孩子看來每次考試的分數都是可怕的數字,所以在上學孩子的話里是這樣說的: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就是每個孩子心理的陰影。
孩子興沖沖地跑回家,告訴爸爸:“我的英語考了96分。”爸爸立刻問:“那你的分排名第幾,有98分、100分的嗎?”當聽到其他孩子有分高的, 立刻變了臉色:“為什么別人可以考高,你怎么就考不到,你是比別人笨嗎?”孩子本來開心的表情立刻變得沮喪。
孩子成績的好壞,并不在于家長對孩子說出了多少要求和希望,而在于怎樣去說。說出去話如同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一句話說得不當,在孩子的心理就會造成很深的影響,他們會失去信心,覺得在父母眼中自己很笨給父母丟臉了,從此就開始自卑最終就自暴自棄,走上了不歸路。有時家長總是不知道怎么注重自己的說話方式,只為了心里的一時怒火就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比如:“你那是豬腦嗎?為什么人家都會你就不會呢?”“一天供你吃供你穿,還學成這樣和飯桶有什么差別。”這樣的語言如何讓孩子接受,在家長的批評聲中本來天性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全部都被抹殺了。也會養成孩子開始說謊話的習慣,那么從這個小事上也會改變他們那個單純的心,因為通過撒謊可以不被批評不被打,這就是他們最大的愿望。孩子會背著受到傷害的“包袱”去奮斗,面對地就是一切的壓力和責怪。家長習慣了以批評為主的教育方式:不教不成人,棍棒出好人。從而形成了一個教育的誤區。
現在這個社會,孩子就是一個家庭里的寶貝也同時是祖國的花朵,家庭教育是每個父母最重視的一個問題,這個任務十分艱巨,有絲毫的忽視都會鑄成一個教育的錯誤和失敗。孩子長大后如果不好還會責怪父母,曾經有個孩子在他小的時候就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可是母親總是會包庇自己的小孩也倍加寵愛,孩子有偷盜的毛病家長也沒有嚴厲的批評教育,還維護孩子說‘他不算偷是拿,那種破東西不稀罕,所以導致孩子在長大后越來越張狂,有一天終于因為搶劫殺人而被抓入獄,最后被判死刑,當母親聽到這個噩耗時,泣不成聲趕去監獄看兒子,當兒子看到母親時露出仇恨的表情,希望給母親最后說一句話,母親湊到兒子跟前時,兒子一口就把母親耳朵要掉了。這就是一個家庭教育失敗的故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中國的體制就是應試教育和德智育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要更加獨立地去面對很多事情,所以中國的家長開始緊張為了讓孩子有個更好的前途,基本上琴棋書畫總要精通幾個,孩子的生活相當繁重又要學習好又要多才多藝,他們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只有細心地教育那么會收到孩子更好的回報,如果無知的教育會毀掉孩子的一生還不如不教育。中國人口居多,也是個競爭激烈地國家,讓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比學到更多的知識會更加重要。這就是中國家庭教育里家長應該反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彭浩然.城鄉結合部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以珠海市斗門區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
[2]袁順奎.中國家庭教育之殤,青年學報.2016(04)
[3]唐愛群.基于家庭教育影響因素的小學生法制教育方式研究[J].法制博覽.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