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胡紹瓊
摘 要:作者對“學困生”轉化工作有一定經驗。在數學教學中,要根究“學困”生形成的原因,牢固樹立“學困生”也能成才的觀念。教師要增加對“學困生”的情感投入,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改革對“學困”的教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觀念;教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學困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沒有哪一位老師不這樣認為。”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并且還必須努力地啃好。筆者從教20多年來,一直把“學困生”轉化工作作為長期的研究課題,終于有所積累,現將工作體會加以闡述,以期與同行共勉。
一、在數學教學中,要根究“學困生”形成的原因,牢固樹立“學困生”也能成才的觀念
我們所謂的“學困生”,并非指先天存在智力障礙的學生,而是指身體健康,由于后天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學困生”,他們在學習上是弱勢群體,分析他們“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家長對孩子教育不得法,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嬌生慣養(yǎng),包庇縱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長“恨鐵不成鋼”,對子女簡單粗暴;有的家庭對不同成員的要求不一致;更有甚者對子女灌輸“讀書無用”的思想。致使孩子好逸惡勞、性情古怪。其次,“學困生”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教師偏愛高分學生,歧視“學困生”。應試教育真正地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創(chuàng)造力。再加上部分教師不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缺乏正確的教法,導致部分“學困生”的產生。最后,由于學生自身沒有端正學習態(tài)度和明確學習目的,不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道理,學習不刻苦努力。其自身的原因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學困生”。
古今中外的事實證明,不管何種類型的“學困生”,并非無可救藥,他們是可以轉化的。在“學困生”中也有出類拔萃的人才。作為數學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用辯證法的觀點對待“學困生”,既要堅持全面的觀點,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法來分析學困生;又要堅持發(fā)展的觀點,堅信“學困生”也能成才。
只有數學教師根究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同時堅定“學困生”也能成才的信心,在教學中不歧視“學困生”,才能在工作中深入挖掘“學困生”的潛力,使“學困生”轉化成為可能。
二、教師要增加對“學困生”的情感投入,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中小學生的心理還不成熟,容易走極端,在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為來報復。在這種心態(tài)下,你越是逼迫他們學習,他們越是反感,學習成績也就越來越差,甚至逃學。他們的精力沒有用到學習上,就會通過上網、打架、頂撞老師等來發(fā)泄、來消耗。因此,教師要帶著“愛”真正走進“學困生”的內心世界,對癥下藥,熱情耐心地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做“學困生”的知心朋友。教師熱愛好學生,更應該厚愛“學困生”。在對“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教師應該堅持以“愛”為基點,注重與“學困生”的溝通,隨時與“學困生”個別談心,了解他們在想什么,也讓他們了解、理解我們老師,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達到相互信任,只有老師可親可敬的形象走進學生的心里,學生在心里認同了你這個老師,你上課他才喜歡聽。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如同春風化雨,可以使枯苗復蘇。所以我們一定要使“學困生”周圍形成一種“友愛、互助、和諧”的良好氛圍。讓愛的暖流流進“學困生”的心田。
三、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研究與改革對“學困生”的教法
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這決定了數學是教學、學習難度較高的一門學科,正是由于數學的這些特點,造成了“學困生”的形成,因此,研究和改進對學困生的教法是轉化數學科“學困生”的關鍵。
1.加強對“學困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數學科中轉化“學困生”,要讓他們在數學學習前處于對知識的“饑餓狀態(tài)”,以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動機、熱情,數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要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fā)“學困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從而引發(fā)其產生進取心,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
2.轉化“學困生”要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在全面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對學困生進行調查摸底,以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與措施。
(1)對于頑皮,自控力差,或因特殊原因(如生病缺課)等“暫時困難型”的“學困生”,要明確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這類學生在彌補學習上出現的知識空缺時,教師上課時還要時時提醒這些學生,要集中注意力。作業(yè)時邊做邊輔導,這樣既能使他們提前完成作業(yè),又能保證作業(yè)質量。
(2)對于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動力不足型”的“學困生”,要堅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講明讀書的重要性,使他們明確青少年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關系到自己美好前途的大事,同時也是祖國的需要。在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督促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yè)等。
(3)對智力較弱、反應遲鈍的“能力不足型”的“學困生”,雖然他們各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但意志力較強,學習勤奮是他們的優(yōu)點,教師對此類學生不能視為包袱,適當地做些課外輔導補救工作,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知識障礙,通過具體的動手實驗,讓他們更具體、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概念,并通過“1+1”幫扶、個別輔導等方式給他們補救知識缺陷。同時教他們改進學習方法,多多鼓勵他們勤奮學習,要求多讀多練。相信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
(4)對于智力差、能力弱屬于典型的弱智的“整體困難型”的“學困生”,即所謂的“雙學困生”,這類“學困生”是轉化“學困生”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他們由于從低年級階段持續(xù)長時間的知識障礙積累,基本技能匱乏,同時,由于長時間的學習失敗造成的自卑心理,致使他們缺乏自信、失去學習興趣。這類學生人數不多,但轉化難度大,教師要更加熱情地關懷他們,要對他們進行長時間的個別輔導,既要讓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又要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在這類學生的轉化過程中絕對不能操之過急,因此對他們要抓住一切機會做好跟蹤教育工作,不能因為見效慢而放棄。要在傾注真情、持之以恒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因素,如家長、班干部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3.教師在提高課堂趣味性的同時,還要對“學困生”降低要求,減輕學習負擔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洞察全班學生的學習情緒,“學困生”往往上課時思想容易開小差,精力不集中,他們對教師枯燥無味的語言講授不理解,對數學知識不感興趣。這時教師上課運用藝術性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能引導“學困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從而使學困生在課堂能掌握基礎知識。對于布置數學作業(yè)應以課本為主,不搞偏題、難題,不搞題海戰(zhàn)術,適當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習,變苦學為樂學。最終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
筆者在講壇耕耘二十余年,對轉化“學困生”嘗試了很多方法,如案例教育法、自我剖析法、榜樣法等。歸根到底,作為教師必須要有一顆熱愛教育事業(yè)的心,一顆愛生如子的心,一顆面向全體公平教育的心,這樣才能放下包袱,開動機器,使轉化“學困生”成為可能。讓教育園地萬紫千紅春滿園。
參考文獻:
[1]蔣金花.小學數學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及對策[J].成功(教育),2013(4).
[2]李仕友.淺談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問題[A].新世界中國教育發(fā)展論壇(第三卷)[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