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炳旭+湯銀卉
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是我國在世界文化上站穩根基的首要任務。方言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方言勢在必行。方言是一種交流方式,更是一種情懷,恰當處理方言問題可以有效推動情感交流和社會發展。家庭教育對方言的傳承和發展將會發揮重大作用,潛移默化中激發孩子對親人依戀感和對故鄉的認同感。
關鍵詞:方言;家庭教育;文化傳承;文化認同
一、方言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城鎮化、普通話的普及,方言的使用范圍正在逐漸縮小,年輕一輩聽不懂父輩的方言、甚至不會說方言已經成為常態,所以方言保護迫在眉睫。而家庭環境是最適合方言成長的土壤和保護傘。
然而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于家庭教育中使用方言的態度并不相同,根據統計,大約有60%父母對于教育孩子使用方言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40%的父母會有意識的教孩子方言,旨在讓孩子不忘鄉音。在南京地區,我們通過調研發現,祖父輩們與孫子輩交流一般都采用方言,經常使用方言的交流的占據70%,每天使用普通交流的只用18%左右,偶爾以及有11.27%的父輩不會使用方言與孩子們溝通。父母們對于父輩用方言教育孩子的態度也不同,45.56%的人能夠接受父輩用方言與孩子溝通,甚至有16.07%的人認為父輩使用方言與孩子溝通非常的欣喜。然而,部分家長則擔心父輩用方言跟孩子交流會影響孩子普通話發音,讓孩子在以后的學習中會被同齡人嘲笑。這種情況對于方言傳承來說不可謂不嚴峻。
曾經在全國兩會和地方兩會上有代表呼吁社會關注方言甚至提出在幼兒園和中小學開設方言課,顯然這是值得商榷的。且不說開設方言課與我國“推廣普通話”的精神相違背,農村及城鄉結合部地區根本沒必要專門開設課程,家庭就是他們學習方言最好的課堂,而城市的小孩課堂學習也只是流于形式,即使學會了也沒有使用的必要,而且學會的很有可能不是他們的本土鄉音,這樣的學習沒有任何意義,只會徒添學生的壓力。所以,就方言課堂學習來說“農村不用學,城市學不會”。
二、家庭是方言成長的土壤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位老師,孩子的語言、生活、情感都帶有父母的影子,所以方言學習最適宜的環境就是家庭,所以作為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在家說方言,在學校說普通話。這首先就需要家長具有一定的文化保護意識,家長需要認識到方言在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重要性。方言是一種聯系家庭與故鄉情感的紐帶,現在很多情況是父母外出務工在大城市中安身立命,他們的孩子也因此成為城里孩子,對故鄉并沒有多少情感,對方言更是知之甚少,這就造成了逢年過節回鄉時老人與小孩溝通困難的尷尬場面,所以讓小孩學習故鄉的方言在情理之中。父母親朋之間所說的鄉音飽含著真真切切、原汁原味的情感,只有飽含情感的方言才能真正的傳承給下一代,才能激起孩子對故鄉的情感。
在美國,有很多家庭不僅講英語,還講其它語言,如果家庭中同時講2種語言,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這2種語言(甚至更多),他們可以同時學會2種語言。家長的反饋和很多研究都表明,寶寶是具有這種強大的學習語言能力的。在寶寶正常的語言發育階段,他可能更熟悉其中的一種語言,但過一段時間后,他就可以把2種語言區分開,可以用2種語言很好的交流,只不過寶寶更擅長用其中的一種。所以教孩子家鄉方言,并沒有什么不對的,反而有利于孩子更好的進行智力開發。
同時,家庭中方言的學習已不僅僅是語言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這樣更容易使孩子對方言學習產生興趣。孩子在自然環境中的學習效果要遠遠高于課堂學習,家長如果在孩子幼兒園和小學階段進行方言與普通話的合理教育,就能使孩子語言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潛移默化中將家鄉方言與地方文化傳承下去。
三、溫馨的語言引導是方言傳承的法寶
方言傳承一般從嬰幼兒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最為單純,在他們的世界觀中,通常都是非好即壞,所以很有必要在成長初期向孩子灌輸語言平等的思想。即使你自己都不相信,也還是應該先向孩子們灌輸這些理想主義觀念,這就跟童話故事一個道理,如果父母沒有在我們小時候植下這些夢,我們長大后又怎有勇氣面對這現實的世界。所以在教育方式上要有所側重。教育小孩方言,要激發他學習的興趣,將他置身于方言環境中,感受方言的美好,感同身受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而不是教科書般的死記硬背,硬生生剝奪了學習的樂趣,從而使孩子對方言感到厭惡。
綜上所述,通過調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方言正在逐漸地走向衰亡,所以教育部及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這一種文化,不要當它徹底消亡才流下悔恨的眼淚。家庭教育中要開始重視方言教育,讓孩子從小感受家鄉文化,對家鄉還有方言產生濃厚的情感,讓家鄉不再只是一個地名的存在。
當下之急,就是讓一代代傳承各地的方言,不能讓他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讓我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子孫后代能夠有根可尋。
(指導老師:龔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