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際化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國家的對外宣傳活動日益頻繁,外宣翻譯也越來越重要。在這種背景下,對外宣翻譯的研究需求變得日益緊迫。本文,在操作學派理論指導下,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分析意識形態對外宣翻譯的操作,加深對外宣翻譯的認識,研究意識形態對外宣翻譯的操縱作用。
【關鍵詞】意識形態;外宣翻譯;操作學派
一、操縱學派“三要素”和意識形態
操縱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勒弗維爾,在20世紀90年代,將翻譯置于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并對歷史意識和文化觀點進行了強調。他表示,“翻譯必定受譯者或當權者的意識形態(ideology)和詩學(poetics)的支配,必定不能真實地反映原文的面貌?!保ɡ钗母?,2004:213)勒弗維爾認為,“意識形態”和“詩學”是文學內部制約因素,文學外部制約因素主要是“贊助人”。這“三要素”共同作用于翻譯,對翻譯整個過程產生影響。這里的意識形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形式、習慣和信條,它還涉及到權威、法律及權利。意識形態也即當時人們的社會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感對于國家文化的全球傳播發揮著深遠的作用。
二、外宣翻譯
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任何跟外宣有關的翻譯活動,都可以稱之為外宣翻譯,而狹義上,“外宣翻譯包括各種媒體報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介紹、公示語、信息資料等實用文體的翻譯”(張鍵,2013:22)。從其定義可以看出,外宣翻譯就是對一個國家政策和社會觀念、文化的傳播,因而,意識形態對其的操縱便不言而喻了。
三、橫向角度分析意識形態對外宣翻譯的操縱
就外宣翻譯活動而言,橫向上,意識形態的操縱主要涉及譯者、贊助人、讀者以及文本。
首先,從譯者角度講,意識形態的操縱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譯者需要對這種意識形態做出選擇,愛國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影響外宣工作者。另一方面,譯者需要忠于自己的職業道德。同時,意識形態的操縱還體現在,在譯者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思想意識、文化追求指引下,其對文本的選擇和對選擇文本的理解。
其次,“贊助人最關心的是意識形態問題”(李文革,2004:214)。就贊助人而言,贊助人的價值追求決定了其對文本的選擇,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本的可譯性和可推廣性。另外,贊助人的經濟能力和地位,決定了譯者的收入和其對譯者及文本的控制力。
第三,讀者自身的文化認同指導其對文本的選擇以及對譯本的理解。讀者的需要和語言習慣使其對譯本做出選擇,讀者的價值觀念和所處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決定其對譯本內容的理解。
最后,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決定什么文本會被翻譯和傳播,而何種文本不被宣傳和推廣。比如,在中國封建時期,圣經在中國的傳播也曾經歷被刪減和本土化,原因就是為了易于中國老百姓理解,方便圣經的推廣和傳播。
四、縱向角度分析意識形態對外宣翻譯的操縱
從縱向來看,意識形態對外宣翻譯的操縱,主要體現在譯前文本的選擇、譯中翻譯策略的決策和譯后翻譯效果。
首先,在譯前文本的選擇上,社會當時的意識形態,可以判定哪些文本符合其內容和要求,適合作為對外宣傳的材料。同時,意識形態也使得贊助人選擇支持或否定對文本的外宣翻譯活動。另外,譯者的意識形態也對文本的選擇產生影響。當譯者的價值觀念與文本傳達的內容相符時,譯者會接受該文本的翻譯任務。否則,譯者可能會舍棄文本,堅守自身價值觀,也可能會接受該文本的翻譯任務,并忠于自己的職業道德。
其次,在譯中翻譯策略的決策上,“意識形態決定了譯者基本的翻譯策略”(李文革,2004:215)。同時,意識形態也決定了譯者對原文中語言、文化負載詞等的處理方法。具體講,比如在翻譯句子時,由于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的差異。
中文和英語句子有很大區別。中文偏好過度使用修飾詞,大詞,概念性詞語比較多,而英語則較多使用客觀性詞匯和具體詞匯,追求形式簡潔。針對這種差異,在翻譯時,譯者可以采取“刪減”的翻譯方法。這些差異對外宣傳翻譯,特別是翻譯介紹旅游景點具有很大影響。另外,對于那些包含特定文化內涵的文化負載詞匯,由于不同國家的不同政治制度、歷史背景和文化環境,讀者對該類文化負載詞匯往往持不同的態度。一般來說,文化負載詞包括兩個類別:完全文化負載詞和部分文化負載詞。以“龍”為例,在西方,“dragon”往往代表了“devil”,它有著不好的寓意,而在中國文化里,恰恰相反,“龍”代表了“權利、幸福和智慧”。處理文化負載詞的方法反映譯者對不同意識形態的態度。這反映了意識形態對翻譯過程的影響。
最后,在譯后翻譯效果上,意識形態決定了讀者對譯本的反應。譯本在讀者中的反響程度反映了讀者對譯本是接受還是抵制,也反映了讀者的意識形態對譯本傳遞的內容的接納程度。黃友義(2004:27)提出“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三原則。此“外宣三貼近”原則是對意識形態操縱的貼切反映。
五、總結
外宣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途徑,通過外宣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本文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對意識形態對外宣翻譯的操縱進行了分析,加深了對外宣翻譯的理解。同時,上述分析也要求我們在進行外宣翻譯研究時,不僅要關注語言文字層面的轉換,還有注重對文化影響,以及意識形態等文本外制約因素對翻譯的影響的探究。我們應在關注微觀文字層面的問題的同時,要有意識地站在更宏觀的文化層面,以及社會意識形態角度,去分析外宣翻譯活動。
【參考文獻】
[1] 陳小慰. 外宣翻譯中“認同”的建立[J]. 中國翻譯, 2007(1):60-65.
[2] 胡興文, 張 健. 外宣翻譯的名與實——張健教授訪談錄[J]. 中國外語, 2013(3):100-104.
[3] 黃友義. 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 中國翻譯, 2004(6):29-30.
[4] 劉軍平. 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9.
[5] 李文革. 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8.
[6] 謝天振. 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5.
[7] 張 鍵. 外宣翻譯導論[M].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3,12.
【作者簡介】
李慧(1988—),女,山東菏澤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