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祿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是一門富有啟迪學生心智、培養創新能力的課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創新能力是小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潛在的創新能力,這種能力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去發掘,并體現在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育人環境;觀察能力;發散思維;想象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和實驗的一個重要課題,鼓勵創新是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學校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途徑,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小學階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發展抽象思維。而創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切不可認為小學所學習的知識簡單,忽略了其重要性,而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一、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創新能力提供土壤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的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路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教師應時刻保持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創造。教師應對學生的一些違反常規的思維持有寬容的態度,以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心理學告訴我們,處于壓力下的思維往往帶有強迫性,而很難具有創新性。創新能力的生成需要一個寬松的環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學生對教師存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師不注意主動引導,學生就很難放松身心,進而影響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善于融洽師生關系,調解學生心理,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別是根據小學生好玩愛動的特點,做好課外的交流;教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自身的消極情緒帶進課堂,要努力把樂觀向上的一面展示給學生;教師要理解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不唯成績論高低,對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在一個寬松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充分展示個性和發揮創造力。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為創新能力提供條件
培養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注視事物的習慣,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發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指樂于觀察、勤于觀察和精于觀察。樂于觀察是指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對好奇的事物加強觀察。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事物的形態、特征,并比較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將內容引伸至學生生活之中,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無意識地認識到:不僅在課堂中要樂于觀察,而且在平時生活中也同樣要培養觀察的好習慣。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是無目的地觀察,東張西望,對事物熟視無睹,那就鍛煉不了學生的觀察力。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為學生確立觀察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然后有所思、有所獲。觀察要有認真細致的態度,因為這是深入觀察的重要條件。如果粗枝大葉,匆匆瀏覽一番,不能在觀察的細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很難發現事物隱蔽的和細微的特點。因此,教師要注意通過各種鍛煉,讓學生學會善于捕捉那些稍縱即逝、不為一般人所注意的細微現象,以此來提高學生觀察的能力。這樣,才能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條件。
三、發散學生的思維靈感,為創新能力提供保障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新“潛質”。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不同凡響的見解。學生的創新思維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去激發、引導,可以準備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具(如實物、掛圖、教學資料等)以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要允許學生走入“誤區”,在思維磨擦、碰撞中,自省自悟。學生在進行創新思維中,難免出現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于犯錯,要善于以“錯誤案例”催開學生的創新之花,對學生知識性、結論性、判斷性的錯誤,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要以點撥為主采取激勵、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思維,把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在矯正誤點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自悟,啟動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為創新能力提供翅膀
心理研究表明,創新性的孩子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偏離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們最初對事物的學習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贊揚,但一旦有了“異想天開”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師或家長也許會有不同的反應了。可能有的教師告訴孩子:“別再胡鬧了”;也可能有的教師會很高興:“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孩子創造的積極性更應該細心加以保護,以便給孩子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氣,讓他們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同時,教師要及時為學生創新“想象”的機會。小學生從一個無拘無束的環境突然進入嚴肅的學校,難免產生壓力。經過長期的校規校紀的教育,他們在思想行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這就無形中給他們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鎖”。因此,教師要及時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在各種場合為學生的想象創造機會。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將大有可為。只要我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就一定能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課堂提問必須具備啟發性。通過提問、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問題要圍繞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新知的矛盾進行設計,從而調動學生思維,啟發學生進行深入的鉆研,透徹地理解知識,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提問的啟發性往往還體現為一種變式教學。通過變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深入理解概念;引導學生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將陌生問題轉化為熟悉問題;引導學生從單一化走向多向化,發散自己的思維;引起學生之間的對立、討論與交流。適時性和層次性原則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能否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很重要的,決定了課堂提問時要做到適時有度。那么課堂提問應注意把握好兩度:一是難度。難度過大,學生難以解決,造成教學低效;難度過低,不能有效地引發學生探究興趣。二是頻度。提問不能過多、過頻,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以及自己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事實上,提問過多不僅繁瑣費時,而且會導致學生隨大流,增大回答問題的盲目性,使課堂教學的重點不能突出,難點得不到解決,從而影響教學目的的完成,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把握一定的量度為宜。人們認識問題往往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到未知,再加上學生個體存在認知風格、學習態度及學習動機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有層次性。要圍繞某個問題的解決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層層推進,形成逐步深入開展探究活動,從而導致問題的解決。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