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翀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效果,就應該從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對課堂的效率,才有一定的保障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養;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興趣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尤為突出。六七歲的孩子剛跨入學校不久,對于一切都存在著新奇感,感到一切活動都那么有趣。他們往往帶著好奇心聽每一堂數學課,總希望在每節課中,老師都能給自己帶來一些有趣的東西,他們極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可以說,興趣對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起著決定性作用,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因此,數學教師在平時要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盡可能經常與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和力,這樣學生才能喜歡這位教師,進而喜歡數學這門課程。特別是在小學高年級,常常會產生一些后進生,對他們的態度,教師尤其不能動輒訓斥,應該循循善誘,特別注意愛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經常運用表揚、獎勵的手段鼓勵學生。
一、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
教師應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要以學生為中心,要以平等的關系對待學生。要多與學生交心,理解學生的困難,要樂于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如多和學生平等對話;將微笑帶入課堂;正確對待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錯誤等。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每一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使學生感到我們的老師是和藹可親的、平等相待的。讓我們的課堂生動活潑,成為師生雙邊活動的樂園。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以正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在學習活動中大膽地,真實地展示自己,充分發表自己在學習活的感受和體驗,交流自己的想法,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只有這樣才能,我們才能真正引導學生自己去揭示問題,去探究新知,去發現規律,去創造學法,去拓寬自己的學習領域。
二、不同的成功體驗
教學中,教師就要設法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使學生從成功的喜悅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為下一步的成功增加信心。例如,我教過一位學生,剛升入四年級時成績不好,第一單元測試成績只有48分。經過調查,我發現他智商并不差,成績差是因為以前考試成績總不理想,情緒受挫,學習興趣不足,產生厭學而造成的。根據他的情況,我與他的家長商量,想出了一個辦法為他創設成功。在后來的單元測試前,都有意識的將測試內容告訴他家長,請幫助復習。隨著測試次數是增多和成績的提高,“透露”給家長的內容也減少了。這位同學因每次測試都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學習興趣濃了,進取心也強了,成績也一次比一次好。期末考試,在我沒有“透露”的情況下,他完全憑自己的實力,數學考了98分,并在期末評比中被評為“學習進步標兵”。例如,我針對擅長手工制作而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設計了:一塊紅布長20米、寬1.2米,可制作幾面底0.5米,高0.4米的三角形小旗?的實踐題。當大部分學生沿用“土地面積÷每株作物占地面積=株數”的模式解答時,這部分學生卻聯系手工制作過程列出了:(20÷0.5)×(1.2÷0.4)×2的正確算式,并說出了算理。在同學們欽佩的目光中,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贊賞,使其摒棄了“我不是學數學的料”的觀念,在數學的學習上能夠“抬起頭來走路”,激發了自我提高的學習動機。
三、積極表揚和鼓勵
激勵教育以主體論,矛盾論為哲學依據,以心理發展動力理論為心理學依據,以系統論為方法論依據。激勵性評價是激勵教育的一種手段,在實施激勵性評價過程中,教師必須把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發展的主體來看待,通過各種外部誘因來滿足學生興趣、情感的需要,點燃他們的求知、進取、發展的火花,促進學生的生動學習和主動發展。美國心理學家特爾福德認為:“驅使學生學習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社會交往動機,另一種是榮譽動機。”前者表現為學生愿意為他所喜歡的教師而努力學習,從而獲得教師的稱贊,增進師生情誼;后者則是一種更高級的動機,它是學生要求在群體范圍內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意體現,如追求別人對自己的尊敬,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贊揚、稱贊等,這兩種動機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合乎積極性的心理表現,若要學生積極進取、刻苦學習,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必須充分發揮激勵手段的作用。
四、趣味性課堂活動
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運用好語言的魅力。教師在講課時語言的生動、有趣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生活中多積累、在教學中多體會、在與學生一起時多溝通。比如我們要批評某個同學,那我們就不用聲色俱厲地去數落他。而應該用深刻而又幽默的語言去教育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對卻又并不對老師的批評有逆反的心態。縱觀多年學習生涯,一個處事幽默得當的老師總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教學成果也是最為突出的。總的說來,數學教學要教出趣味、學出趣味,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在身邊發掘與數學有關的趣味元素;不斷地用孩童的心態去體驗趣味、用耐心去創造趣味。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