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耀圣
【摘 要】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應用題教學的成功于否,表現在學生能不能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年齡特征,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一、低年級應用題教學是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基礎
應用題教學從一年級的加減法的認識就一經開始。打好這個基礎,關系到提高今后的學習、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認識主義的觀點認為:人的學習過程不是平地建房子,而是在一個地基上建房子,你能否盡快建好房子,取決與你的建房方式能否適應最開始的地基。這句話強調了地基的基礎作用。而應用題的地基就是一年級的抽象看圖寫算式,它是應用題的雛形。在這些簡單的抽象圖畫中,對于成人看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在實際教學中,可是件難事。如何打好這個地基的基礎,是應用題教學的最最關鍵一步。
(1)在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真實情感,形成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態度和情感。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他們對待問題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對于圖畫中的事物不可能進行連動想象,這就需要教師圍繞學生的生活情境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活動和游戲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通過不同的活動及游戲,產生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同時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又能解決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問題。例如在講解減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先帶領學生進行“老鷹捉小雞”的游戲,這是他們經常玩的游戲,游戲時,教師先讓學生數一數有多少只“小雞”,當“老鷹”捉住一只“小雞”時,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還剩下幾只“小雞”?接著提問,捉住的一只“小雞”是從那里去掉的?學生很容易把教師的提問和剛才的游戲聯系起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完整。學生通過游戲很自然的理解敘述過程,在指導學生觀看教科書中的“摘果子”圖畫,就能直觀的體會到從總數中取出一部分,求剩余的一部分用減法計算,啟到舉一反三的效應,同時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圖畫收集數學信息和處理問題,從圖畫中發現隱含的數量關系,初步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直觀的操作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協作精神。直觀操作在低年級的圖畫應用題教學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操作的每個環節能使學生直觀的了解應用題的敘事過程,從而在形象思維中展現應用題的基本模式。例如在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有幾支鉛筆”時,讓學生對照圖畫進行人人都可以進行的操作活動,通過活動和觀察圖畫逐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圖中的小朋友左手拿幾支鉛筆?另一只手拿幾支鉛筆?你能象他一樣拿一拿嗎?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很快地仿照圖畫進行模仿操作,接著讓學生把兩只手的鉛筆放在一只手里,看一看是幾支?學生明白了整個圖畫意義和操作過程,在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兩幅圖畫完整地敘述出來:左手拿2支鉛筆,右手拿3支鉛筆,合在一起是5支鉛筆。在整個的操作活動中,學生既了解加法的含義,又初步了解了加法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提問下,有條理地敘述圖中告訴了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在學生的思維空間就有了把兩個數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的初步概念。學生通過敘述情境中的數量及數量關系,既能提高他們的發現情境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也能提高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從而為提高今后的文字應用題學習創造條件。
二、中高年級應用題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應用題的綜合分析和應用階段
中高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較大提高,對應用題的語言文字敘述能進行理解和分析,因此,在中高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各種教學方法,創造有利于學生發現探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從而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探究、猜測、發現的積極性。正如認識派學習理論代表布魯納所說: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配合學生身心發展,教學生如何思維,如何從求知活動中發現原則,從而整理統合組織成為屬于自己的知識。教學中,要使學生的學習知識真正成為屬于自己的知識,還需要在教師有序引導下,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發現應用題的解題技巧,避免一味的模仿和猜測給學習帶來負效應。
(1)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解題步驟,而解題步驟必須在認真讀題的基礎上完成,讀題是解答應用題的必經之路,學生能否正確解答應用題,首先要看他們對應用題內容明確程度,如果對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一知半解,則解答過程也只能是徒勞的。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忽略了對應用題的讀題作用,在沒有完全理解應用題所給的條件和問題時就沖忙解答,使應用題的解答出現較多的錯誤,這也是防礙解答應用題的重要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應用題的過程中,應強調應用題的讀解作用,讓學生反復讀題,通過讀題,使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的關系,并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敘述出來。學生通過對應用題的敘述,明確應用題的內在聯系,理解要解決問題,必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解體步驟,應用題的解答也成功了一半。
(2)提高學生分析能力,防止猜測。分析應用題數量關系,選擇正確的算法是解答應用題的核心。中高年級學生對事物的發展和內在聯系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在實際的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學生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不能認真分析,憑借自己的經驗,片面地根據應用題中的個別詞語來確定算法,見多就加,見少就減,見倍就乘,見平均就除的錯解。怎樣防止這種行為的發生?行為主義認為: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造一種環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這句話重點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作用,根據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引導學生探索總結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某些策略:①已知甲數和乙(甲)數比甲(乙)數多(少)幾,求乙數。②已知甲數和乙(甲)數是甲(乙)的幾倍,求乙數。先確定甲乙誰多數少,在確定算法,求多用加(乘)法,求少的用減(除)法。通過歸納,既分析數量分析與數量之間的關系,又避免了猜測的不良行為發生。
(3)拓展思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中高年級學生隨著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他們在解答應用題時選用的途徑各不相同。教師通過學生的解題過程,可以看出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但只要解題過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教師就值得肯定。例如在教學“已知甲數和乙數,求甲數是乙數的幾分之幾?”這類分數應用題時,有的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發現這類應用題與整數應用題有著極其相似之處。通過改換成為“已知甲數和乙數,求甲數是乙數的幾倍?”很輕松地解答了分數應用題,用上述方法同樣適用于分數等其他類型的應用題。學生通過對應用題的應用和解答,樹立了自信心和創新精神。學生只要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綜合應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應應用題進行合理的推論分析,解答條件及數量間的關系,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并能建夠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現實生活中某些實際問題,也就是應用題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