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摘 要】“數學情感”問題是新課改下數學教學必須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數學情感和數學教育的關系表現為方式和目的的統一,理性與感性之間的統一。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數學情感對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熱愛數學學科到學生的學習等方面,數學情感教育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感教育;運用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感教育是一種感性的,抽象的教育方法,其沒有固定化、模式化的教育過程,主要以渲染、影響、滲透為主。要使學生學好數學,培養其良好的數學情感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不論是任何情感的培養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不斷努力和磨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將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數學情感的運用進行闡述。強調在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能動性,創造積極良好的學習氛圍的重要性。
一、關于數學情感的理解
情感在心理學中并沒有準確的定義,較廣泛被認可的定義是:情感是人與人之間,對于主客觀事物間所持有的一種態度。部分學者對情感的定義是:情感是主體以自身的生理和精神需求和人生價值觀為主要針對對象的一種自我感受,它包括內心的體驗,情景的評價,情緒的轉移傳遞以及應激性反映。從描述中可以感受到,情感是一種極其復雜,難以準確把握的心理現象。因此對于數學情感是難以下準確的定義的。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到,情感雖然難以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在人們的日常交流的過程中,情感是能夠傳遞的、能夠被感知理解的。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完全按照流程進行教學,但是又需要避免過分的輕松導致課堂教學出現紀律方面的問題。在現代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有理性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現代生活的重要性。但是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避免不恰當的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出現比較巨大的問題。這一問題就是,當教師強迫學生學習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明顯會受到巨大的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必然會出現比較大的問題。
二、教師自身情緒的昂揚和傳遞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教學環節中,與初中生直接接觸的便是自己的任課老師,因此師生之間情感的建立和維護是開展數學教育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師需要與學生建立信任感,要使學生對自身有所好感。如何去進行情感的破冰呢?首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自身應當對數學有著深深的情感,熱愛自己所教授的學科,情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良好的情感基礎是影響效果的基礎保證,這要求教師熱愛自己的學科,擁有嚴謹的教學態度,發自內心的把數學教學當成是一種享受。并且是真心誠意的去為學生考慮。老師在平時授課時要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情緒并且可以適當的提高自身的聲調。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師的影響。
三、師生情感建立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情
師生情感的建立除了對教師自身條件有所要求之外,還對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觀點有關。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熱愛學生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也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喜愛。
教師只有真誠的關愛學生,面對學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情實意,學生才會感覺到親切感,從而在老師身上獲得學習上的安全感。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適時適當的夸贊鼓勵學生。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才能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與數學教師之間的教學活動中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四、多渠道評價滲入情感教育
應建議全方面多角度的評價體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教師還必須要關注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學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三觀,已經具有相對成型的主觀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是每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做的。
評價方式有多種類型,如:課堂觀察,口述法、書面測試、調查報告、一對一輔導反饋、學生群體見的相互評價、課后作業的評改等等。建立獨立的數學教學檔案等等。評價的方式有許多種,在使用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真實性、時效性、激勵性、差異性。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充足的鼓勵去建立學習自信心,因此在教學中藥注重激勵和表揚的作用,即便是批評也應當婉轉含蓄。更何況是對待初中的學生。
五、結束語
情感教學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我們數學教學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是一個小小的舉動,還是一句簡單的關懷都可以深深的影響到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回味無窮。從而增強數學教學藝術的感染力。只有將數學教育及數學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才能將21世紀的數學教育落到實處。才能為祖國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生代學生。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作為教師應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新求,張垚.“數學情感”的內涵分析和合理定位[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5,03:21-24.
[2]常磊,武玉芳.如何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0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