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飛
【摘 要】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怎樣才能使小學生學到有價值的、所必需的數學呢?我認為,數學必須要貼近生活,走進生活。只有學生善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價值更詳盡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核心。
【關鍵詞】聯系生活;借助生活經驗;活用生活知識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怎樣才能使小學生學到有價值的、所必需的數學呢?這成為現代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認真、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我認為,數學必須要貼近生活,走進生活。
一、重視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作為一個從事小學數學十幾年的教師,我在數學過程中發現,當教學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知識的時候,學生對學習表現出的濃厚興趣和積極態度空前高漲。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用學生身邊的事物來顯現數學內容,增加數學的趣味性、現實性,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所以作為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現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離不開數學,我就生活在數學中,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時,我首先出示了一張“臺州火車站的時刻表”,讓學生觀察時刻表,用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談一談一天火車站發車和到站的情況,接著我又設計了一些問題:老師要去上海學習應該坐那一班次的車?需要經過多少時間?師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從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帶有生活氣息的素材來引入新課,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過中學習新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需要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價值,自然而然地學生就產生了一種想了解數學、研究數學的愿望。學生們如果有這樣一種積極的心態就會成為學習的動力,并有進入數學樂園去探索和創造的欲望。
二、借助生活經驗,學好數學知識
心理學認為:學習知識有兩個背景,凡是新知與自己智力背景近的就容易掌握,凡是離開自己背景的就不易掌握。而很多的數學問題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樣會使枯燥、單調的數學理論變得生動、具體,可以觸摸,會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為學生學好數學知識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生活中缺少不了數學,而數學更離不開生活,對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和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教師應該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廣泛收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例如:調查一周七天的天氣情況,調查本周各班的學生的出勤情況,調查各銀行的存款利率和國債利率等,對學生所得的數據進行分類處理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要學好數學知識,有數學意識還是不夠的,波利亞曾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系。”作為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的同時還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提問和思考的機會,要引導學生敢于利用生活經驗發表自己的獨特的看法,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思考方法并發現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在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數學意識。
在增強數學意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多設計一些如:“購物問題”、“租車方案”、“校園里的數學問題”等課型,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數學思維。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例如:我在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時,聯系學生熟悉的情況,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學校運動會中我們班表現突出,得了全年級的第一名,老師為了獎勵運動員,準備給24為運動員每個各買2元一支的圓珠筆和3元一本的日記本,那么一共要花去多少班費?由于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都能列出(3+2)×24和3×24+2×24的算式。但是有的學生就提出問題:“老師,你買的多,可以讓老板便宜一點。”“還可以讓老板多送一支筆或一個本子。”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熱火朝天。學生能在解題時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的考慮問題,這是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的體現。
三、活用數學知識,服務現實生活
數學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實用性技術和輔助性工具,而且在各領域中它也已經成為解決許多重大問題的關鍵。數學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從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應用意識,而數學的應用意識的體現是當學生面臨生活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應該要讓學生學會選擇有用的、需要的條件和信息,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生活服務。努力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問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和快樂,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
有一次,我帶26個學生去校外參加“你丟我撿”的活動。那天天氣很熱,當學生們勞動完成時已經滿頭大汗,口干舌燥,我當時提議:天氣這么熱,教師請大家喝汽水。汽水1元錢1瓶,3個空瓶能換一瓶汽水,但是老師今天只帶了18元錢,要每個人都能喝都一瓶,行嗎?頓時學生就像沸騰的油鍋炸開了鍋,三人一組,五個一伙的討論開了,最后機靈的同學終于想出了好辦法:18元先買18瓶汽水,喝完再用空瓶換6瓶汽水,6只空瓶換2瓶汽水,最后向小店借一只空瓶,加剩下的2只瓶,再換一瓶汽水,喝完后把空瓶還給小店。18+6+2+1=27(瓶),這樣用18元錢,讓老師和同學每個人都喝到了一瓶汽水。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既鞏固所學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生活視野,神話數學知識,更體驗了數學的實踐性。
我們數學教師更應該用發展的眼光賴審視現代數學教學,使學生達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最終教學目的,我們應該認識到數學教育是面向大眾化的教育,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用數學思想和方法來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看他們能否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思維方法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形成新的知識和能力,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只有學生善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價值更詳盡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