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強
【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學模式;校本化;意義;問題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4—0079—01
所謂模式,就是為完成特定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具有規定性的教學策略。所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伴隨著高效課堂教學理念與實踐的探討,有關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進入我們的視野,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學校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活動,談談對其問題的思考。
一、學校建構教學模式的意義
1. 學校建構符合學校實際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辦學質量,形成特色學校。國內知名學校都是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學校特色,提高了辦學質量,所以,要構建高質量的教學模式來推動學校課程和教學改革,形成學校特色,進而提高辦學質量。
2. 有助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舞臺是課堂,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才能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體現職業成就感、幸福感。如若每個教師都能通過教學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形成自己富有個性的教學模式,就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3. 有助于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全面發展。任何教學模式的建構都是以“有利于學生發展”為基點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扎實有效,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投入,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思考、探究、收獲的快樂,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學模式建構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 教學模式的建構一定是“基于校本”,而非照搬。不同的學校師資、生源、設施,學校的教學思想、方法、風格等方面的情況都會有所不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條件不同,結果也不同。完全照搬、移植別人的課堂教學模式所達到的效果也必然不同。所以,各學校探討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時不能照搬,因為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
2. 教學模式的建構一定是“基于思想”,而非形式。許多學校在選擇與運用某種教學模式時,對這種模式背后的支撐性教育思想理論了解甚少,而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運作流程和操作步驟上,僅取其“形”而舍其“神”,結果往往是機械模仿,舍“本”逐“末”,忽視了從深層次上領會模式的思想精髓。不認真研究教學規律以及相關的教學理論,就總結出一套又一套的各種課堂教學模式是有一定盲目性的。最終,總結出的模式既不能反映教學規律,又難以在課堂教學中持續發展。
3. 教學模式的建構一定是“基于實踐”,而非僵化。人們對于教學模式的理解普遍存在兩個傾向:一是過于具體,二是過于單一。事實上,所推行的教學模式越是具體、單一,這種改革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續性就越容易受到懷疑。因為這樣的改革方案常常忽視了教學模式上通理論、下達實踐的中介性質,只基于操作技術而學習,學到的只是缺乏靈性的教條。因此,應該找到適合自己學校的,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克服生搬硬套造成的水土不服之類的弊端,在實踐中檢驗,同時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三、“入模”到“出模”,實現了學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嬗變
1. 從“建模”到“入模”,是推行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經之路。在探究中完成了校本化教學模式的建構之后,教師先要學會“入模”。所謂的“入模”是說要讓教師學會走進教學模式、在自己的課堂中實踐教學模式。沒有模式就沒有標準,這就像要遵守交通規則一樣,任何教師都必須遵守基本的課堂規則。首先,要統一全校教師的思想認識,達成共識,在許多學校“同質化”的情況下,只有進行教學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創新才能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其次,抓好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可以讓老教師、骨干教師先外出學習、考察先進的教學模式,使這些在學校有影響的教師首先轉變教育理念,積極投身到課改中,進而擴展到全體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再次,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通過上研討課、觀摩課、示范課,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逐步推廣,使全體教師逐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最后,還要深入開展教學流程的研究,引導教師總結、整理經驗,狠抓細節操作,構建自己學科的新模式的教學流程。
2. 從“入模”到“出模”,是推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環節。隨著對模式本身的熟練運用,模式自然就會消失,即無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課堂藝術,變有模教學為無模教學,即“出模”。通過不斷的探討和實踐,不管哪一種教學模式,都會有一些好的環節、做法、教法保留下來,成為寶貴的經驗;而一些不適合本校需要的部分則會被改進或摒棄。在新的教學模式的推廣實踐中,還要鼓勵優秀的教師在已有的模式基礎上創新自己的課堂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通過實踐和創新形成自己的思路、方法和風格,擺脫統一的教學模式的束縛,變有模教學為無模教學,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實現由傳統到現代的嬗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從被動、低效向主動、高效的嬗變。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