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摘要 法律全球化趨勢使法學雙語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傳統法學雙語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當代社會對法律雙語人才的需要,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法學雙語教學改革必須首先明確法學雙語教學的目標與定位。本文在此基礎上,探索法學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模式選擇、考量標準等問題,從中找出制約當前法學雙語教學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相應的教學模式改革對策。
關鍵詞 法學 雙語教學 教學改革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88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全球正共同致力于尋求各國法律的最大公約數,這即是法律全球化進程。法律全球化進程要求當代法學者擁有較高的法學專業外語水平,能夠駕馭國際及異國法律文化與法律制度,進行法律思維、判斷和表達。當前,眾多高校法學院已開設了法學雙語教學課程。但是,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種種偏向。鑒于此,本文對法學雙語教學予以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一、法學雙語教學的目標與定位
雙語教學,顧名思義,指使用兩種語言進行的教學活動。但是,雙語教學并非語言教學,雙語教學強調的是利用兩種語言作為工具開展的專業教學活動。法學雙語教學就是以法學專業知識為教學內容,以外語和中文為教學載體,以向學生傳授適應國際化需要的法學專業知識為教學任務,以培養學生依托法律外語從事法律實務和法學研究工作能力為教學目標而開展的法學專業教學活動。
有人提出讓外語專業人員為法律文本提供翻譯來實現不同法律問進行對話的目的,他們認為法律專業的學生不需要刻意學習外語。但是,外語專業人員并不同于法律專業人員,他們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背景,無法準確理解法律術語及句法中所固有的法律理念和文化基因,他們對法律解釋學中所特有的緊縮解釋、限制解釋與擴張解釋無法理解,不知其可,甚至無從下手。外語翻譯人員的直接字面翻譯無法準確表達和全面傳遞他國法律文化中的內涵之意和精神所指,其翻譯結果往往與應有之義相差甚遠。因此,法律翻譯離不開雙語法律人才,而雙語法律人才的培養必須使外語教學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從根本上提升法學專業人員的專業外語能力??梢姡▽W雙語教學實乃情勢所需,具有無可替代性。
二、法學雙語教學的模式選擇
(一)法學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選擇
法學雙語教學固然有著諸多優點和必要性,但是,亦非所有課程都適合采用雙語教學。哪些法學課程可以作為雙語課程開設,應當根據法學專業各門課程自身的特點和作用來確定。比如,涉及國際經濟與貿易糾紛的法律更適合作為雙語課程開設,而諸如中國法制史、中國憲法、中國法律制度等純中國問題的法律課程則不宜作為雙語課程開設。在某些部門法中,其基本概念和邏輯關系與英美法系有較大區別的,也不宜作為雙語課程開設。因為,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將法律課程使用另一種語言進行傳授,這一過程不只是字面上的翻譯過程,其實質是不同法律文化之間的對話。對于中國文化所特有的法律現象、法律概念或法律邏輯,在另一法律文化中就難以找到完全對應的表達。此外,從法律實踐學和法律功能學的角度來講,將這些國內法課程納入雙語教學課程開設,在現實中缺乏實際效用,還占用了稀缺的雙語教學資源。因此,在進行法學雙語課程的設置時,應充分考慮法律實踐需要,側重應用法律課程的設置,發揮法律雙語教學的功能與實效?;诜烧n程的國際性、通用性及實效性三個方面的考量,筆者認為,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知識產權法、WTO相關法律、法律文書與寫作以及一些非常實用的外國法律,如英美司法制度、英美契約法、美國產品責任法等課程最為適合進行雙語教學。
(二)法學雙語教學的授課模式選擇
教學模式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在其1972年的著作《教學模式》中提出的。他們將教學模式定義為“試圖系統地探討教育目的、教學策略、課程設計和教材,以及社會和心理理論之間的相互影響,以設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師行為模式化的各種可供選擇的類型”。對此,中國學者普遍認為,教學模式并非一種客觀存在,而是“人們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對教學客觀結構作出的主觀選擇”,是與一定教學任務和目的相聯系的教學程序及其方法的體系。歸納起來可知,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基于特定教學情境,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完成某種教學目標和內容而形成的相對穩定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方法。
法學雙語教學采用什么模式一直是從事雙語教學的法學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困惑和難題。前面提到了法學雙語教學普遍存在的誤區,主要有兩種。一種誤區的表現是任課教師從外文教材的單詞講起,講完單詞,然后講授語法結構,完全按照講授外語語言課程的思路組織教學。這種授課模式的關注點不是法學的知識點,而是外語的語言點,將雙語專業教學變成了單純外語教學,我們可以稱其為語言教學模式。另—種誤區的表現是任課老師將英文教材進行一對一的逐字逐句翻譯,這是當下雙語教師較為普通采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機械而枯燥的教學模式,我們姑且稱之為翻譯教學模式,其實質仍屬于語言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模式的兩種誤區,其共同之處是兩者都沒有把法學專業知識作為課程的關注點和主要授課任務,忽視了對法學專業知識及其背后蘊含的法律思想與文化的傳授,誤把學習外語當成了教學任務與目的。因此,我們在選擇法學雙語教學模式時,必須處理好外語教學與專業教學的關系,明確雙語教學是專業教學而非外語教學,絕不可簡單照搬外語語言教學模式。
目前,法學雙語教學尚無成型的模式可供選擇,任課教師主要是根據自己對雙語教學的理解進行。“滲透型雙語教學模式”也是較為常見的雙語教學模式之一。在這一模式中,教師的常規授課主要以中文為主,在遇到法學專業術語和重難點詞匯時使用外語講解。這種模式由于沒有能夠營造出一個專業外語氛圍,學生主要依托母語進行學習,難以真正實現雙語教學的目的。但是,由于當前許多高校雙語師資力量匱乏,加之學生專業外語基礎薄弱,使得滲透型雙語教學模式成為當前比較常見的教學模式之一。“穿插型雙語教學模式”則與“滲透型雙語教學模式”相反,平時主要以外語為主進行講授,在遇到專業術語和重難點詞匯時使用中文給予必要的講解,以輔助學生進行理解。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了—個濃厚的專業外語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使用外語進行法律思維的能力,更符合法律雙語教學的目標。但是,由于這種教學模式對雙語教師的專業外語能力要求較高,同時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外語基礎,因而在許多高校中并不具備開設條件。盡管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雙語教學模式對學生雙語能力的培養最為有效。我們應當在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前提下積極推行這一教學模式。
(三)法學雙語教學模式選擇的考量因素
法學雙語教學模式上雖然不拘—格,但是它需要遵循—些必要的原則。在選擇雙語教學模式時,筆者認為應當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法學雙語教學應以法學專業知識、法律邏輯思維和法律思想文化的學習與傳授為主。對法學雙語課程中外語的學習應服從和服務于更好法學專業知識學習的需要。語言學習過程應主要依靠學生個人的課前預習、自我學習以及任課教師為傳授專業知識需要所進行的語言指導,以不影響法學專業知識的學習為限。
2.法學雙語教學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應根據學生外語能力的現實狀況組織雙語教學,將中文和外語的使用比例控制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為此,可以考慮區分快慢班來組織雙語教學。雙語教師在學生能力接受的情況下,可以逐漸加大外語在雙語教學中的比例,最終過渡到以外語為主的授課模式。
3.法學雙語教學應與法學專業外語教學統籌兼顧。法學雙語教學不同于外語教學,自然亦不同于法學專業外語教學。無論外語教學,還是法學專業外語教學都屬于語言教學,而法學雙語教學屬于專業教學。雖有別于二者,但又以二者為基礎。因為雙語教學離不開外語和專業外語能力的支撐。應將法學雙語課程安排在法學專業外語課程之后,以利用法學專業外語為法學雙語教學打好語言基礎。
4.法學雙語教學內容以應用法學為主,不應過于理論化。法學本科雙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法學雙語應用性人才。在法學雙語教學中,教師在課程選擇上應當以應用法學課程為主,在授課模式上以案例教學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用外語進行法律思維、表達和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能力。
三、當前法學雙語教學模式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
中國法學雙語教學一直未形成應有的規模,法學雙語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嚴重滯后于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法學雙語教學模式單一且不盡合理,規范化顯著缺失,嚴重影響了法學雙語教學的成效。這種局面的形成是法學雙語教學所面臨的眾多制約因素使然。
一是能夠勝任法學雙語教學的師資力量非常匱乏。這一因素嚴重制約了法學雙語課程的開設以及課程模式的選擇。近幾年,許多高校積極鼓勵教師出國深造。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師資依然較少,法學專業中的外籍教師更是寥寥無幾,根本無法滿足法學雙語教學的師資要求。
二是法學雙語教材的編寫質量普遍不高。許多教材就是雙語對照讀本,嚴重誤導了教師對雙語授課模式的選擇,以致于將雙語課淪落為語言翻譯課。此外,現有雙語教材所涉及的法學門類很不齊全,影響了教師對開設課程的選擇余地,同時也增加了教師開設雙語課程的難度,制約了開課積極性。
三是高校缺乏對法學雙語教學應有的重視,忽視了對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往往更多地考慮課程對學生考研與就業的直接作用,更看重司法考試過關率、考研率、就業率等各項考核性指標,缺少對法學人才培養的長遠規劃和戰略思考,這就造成了高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選擇上的短視。
針對上述情況,為改變這一局面,高校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高校應當加快培養和引進法學雙語教師,增強師資力量。師資是一個學校軟實力的體現,是雙語教學模式的實踐主體,直接關系到雙語課程的設置及教學模式的成敗。高校雙語師資力量的增強,既要依靠自身培養,也要積極引進外籍教師。
其次,在法學雙語教材的選擇上時,為確保學生能夠學習到原汁原味的域外法的內容,掌握完整的域外法的知識體系,教師應盡量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原版教材是針對以該外語為母語的人士所編寫,對于將此語言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士而言,無疑會增加教學與學習難度。為此,高校及教育相關部門應組織具有雙語背景的國內外法學專家統一編寫一批與外文原版教材配套使用的高質量的教學參考資料和學習輔導資料,以供教師和學生使用。
再次,高校應加強對法學雙語教學的重視,通過健全激勵機制,積極推動法學雙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在不久的將來,相信法學雙語教學模式將逐漸擺脫各種弊病,適應語言學和法學的教學規律,走上越來越規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