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培智音樂教育,要適應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就需要在課程的內容與形式、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等方面進行大膽的創新,使音樂課能在充分體現音樂藝術特征的前提下,發揮音樂教學在開發培智學生潛能、補償缺陷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真正調動智障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特殊教育 培智教育 音樂教學
一、教師要靈活調整教學觀念
由于特教學校學生的注意力及短時記憶能力的缺陷,所以音樂教學“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即教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死記硬背的模式只會加重培智學生的心理負擔,極易產生厭學情緒,使音樂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感到加強音樂的實踐活動,重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音樂中來,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模式,創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氣氛,從而更能有效的培養和激發培智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唱“誰會這樣”這首歌時,我把提前準備好的鳥頭飾、魚頭飾、馬頭飾分發給大家,并引導他們來模仿小鳥、飛魚兒游、馬兒跑的動作,同學們隨著音樂的節拍邊唱邊做動作,在親身體驗與實際模仿過程中,懷著探究的興趣,主動學習。同學們在唱唱跳跳、輕松活潑的音樂氣氛中較快地理解了歌曲的內涵,使音樂教學由“注入式”向“啟發式”轉變,不斷地探索參與式教學的途徑。
二、用圖譜加深音樂的感受與理解
一般的簡譜和五線譜很難讓培智兒童接受,而圖譜是用最簡單明白的圖畫符號來表現音樂。圖譜法參與音樂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不斷地練習中鍛煉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從而更好地表現音樂。
有一些歌曲由于歌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是學生經常接觸的語言,所以比較難理解,圖譜能夠在詮釋歌詞上給學生們提供很多幫助。如在歌曲《大雨和小雨》中,我們設計了用大雨點和小雨點來表現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淅瀝瀝。為讓學生唱出小雨的輕快,我們不但形象地畫出小雨點的樣子,還畫出了拍子。孩子們通過形象生動的圖畫,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歌詞,也很好地掌握了整首歌的節奏。
聲音的強弱變化,也是培智孩子很難掌握的。了解這種感受的變化,能夠提高孩子們的聽辯能力和音樂素質。如在《大貓和小貓》中,我運用粗粗的波浪線表示大貓很響很粗的聲音,用細細的波浪線表示小貓細細軟軟的聲音,形象的聲音曲線,將孩子們的情緒調控得恰如其分,表演得很有藝術的味道。同樣,在創編《大狗和小狗》中,孩子們都能夠演繹得很好。
有的音樂沒有歌詞,通過傾聽音樂發揮想象詮釋音樂。我們所用的圖譜直接影響到孩子對音樂的認識。如《胖廚師和小老鼠》,我除了設計整個廚房背景圖,還根據曲子的內容設計了更為形象的圖譜。為了表現廚師做菜,我畫了形象的水龍頭、菜刀、鍋鏟表現洗菜、切菜、炒菜。這些圖案對孩子理解和再現樂曲的節奏與內容,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提示作用。
三、讓學生豐富自己的情感
音樂是一種表述情緒、表述感情的特殊語言,它有很強的自娛自樂的成分。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陶醉在音樂中,培智班的學生將暫時不會露出很強的防御心理。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音樂鍛煉自己的特長,當學生能夠鍛煉出一技之長,慢慢學會自立以后,學生就能理解到自我滿足的意義,他們就不會過于在乎別人的眼光。以教師引導學生一邊聽《走路》的音樂,一邊學習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聽著輕松的音樂,讓學生沉浸在音樂的快樂中。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一邊唱歌,一邊做小鴨子走路的動作;引導學生一邊喵喵叫,一邊學小貓咪爬行的動作。學生在音樂中釋放自己的快樂,他們隨著音樂的旋律唱唱、舞蹈、動作,此時教師可趁機挖掘學生的特長,如部分學生模仿動物的動作很像,部分學生擅長唱歌,部分學生非常勤奮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挖掘學生的特長,釋放學生的特長,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肯定了,就能從中得到情感的滿足,他們也就能理解到被人尊重、被人贊美要源于自己的努力;學生在音樂和游戲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他們就能慢慢走出自卑的心態,愿意嘗試與他人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學生就能豐富自我情感、自我積蓄情感,他們的情感滿足就不再僅限于外力的作用。
四、尊重個性差異,挖掘音樂潛能
每個孩子對音樂的感受都不同,培智兒童對音樂的領悟更有其特殊性。如有的培智兒童聽到節奏感較強的音樂,就會離開座位不住地跳躍或者是拍手點頭,我們應該允許他的個性化動作。教師要給他們提供盡量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培智兒童在無拘無束和非強制性的表演中,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總之,培智學校音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要體現補償性的原則,課堂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處于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的狀態,真正的把音樂教育寓教于情感、趣味、娛樂之中,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的能力,調動智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錢康玲.學前培智兒童的音樂教學[J].成才之路,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