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俊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習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110—01
小學數學大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足以說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以下幾種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的習慣
小學生好奇心強,專注性差,閱讀數學課本往往急于求成,只看結論或先看結論,不愿看說明部分和推導過程,只想知其然進行計算,而不想知其所以然弄清算理。有些學生對課本一些不顯眼但比較重要的內容不注意看,一眼晃過,導致學習后面的內容出現障礙。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仔細、認真、全面地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其次,學生在數學作業中出現錯誤,教師不能簡單地要求訂正或重做一遍,而必須讓學生先閱讀課本,找出病根,再進行更正。再次,培養學生認真看書的習慣。上新課前必須明確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數學課本,看懂課本上的主要內容,將不懂的問題帶進課堂師生共同解決。
二、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新課前,先自己對教師所要講授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大致了解將要學習什么內容,明確哪些內容自己能看懂,理解其中的意思,哪些內容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以便上課的時候有針對性地進行聽講。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加強預習指導。為了促使學生按時完成預習,教師可以擬出有效而科學的督學措施對學生加以約束,還可以不時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讓家長幫助督促學生完成預習任務。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預習及時進行檢查,對做得好的學生及時進行表揚。長此以往,必定能使學生養成自覺預習的良好習慣。
三、認真審讀題目的習慣
審題是解題的前提,是分析數量關系的起點和依據。只有正確審題,才能順利地解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呢?筆者是這樣做的:(一)做題時,要求學生讀懂題目要求,正確理解題意。(二)教會學生觀察題型,找出數量關系,列出算式,并正確運用定律、性質,使計算簡便。總之,審題要始終貫穿整個解題過程,既要看全題,又要看運算過程中出現的新數字、新情況,做到方法得當。
四、嚴謹細致的計算習慣
養成細心計算的習慣是學好數學的基礎,教師必須從低年級抓起,嚴格要求。在低年級,要求每一個學生不出現由于抄錯數字或運算時筆誤造成的錯誤,做到“能做下去就一定對”;在中高年級,對不同類型的計算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一步計算,要求學生從懂、會做到熟、活,達到不假思索就能很快算出結果的程度;四則混合計算,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格式計算,不省略過多步驟,也不能把所有的步驟都寫上,絕不出現因粗心產生錯誤。當然還要重視計算結果的檢驗,因為檢驗不僅能保證解題結果正確,還能培養學生認真細心、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
五、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反饋渠道,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包括:規范書寫、按要求完成、及時交、批閱后訂正、課內外作業同等對待等。培養學生規范作業的習慣可采用“予以規范、予以示范、予以榜樣”的策略。首先,要求學生嚴格按課本例題格式完成書面作業。做練習時每題之間要空一格,每個練習要空3~5格,寫錯要用橡皮擦凈重寫,書寫數字和文字要規范工整,等號長度為5~7毫米。還要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正確的握筆姿勢和書寫姿勢。其次,在學習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注重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為了讓學生學有所循,教師要十分注意板書的示范工整、教學的邏輯性、語言的準確性與精煉性,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