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紅
摘要:黃河科技學院作為我國第一所民辦本科院校,經過二十多年的成長和發展,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鮮明特色的民辦高校育人模式,即“本科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這一大旗為學校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就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舉措也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典型的借鑒經驗。
關鍵詞:訂單培養;校企合作;人才模式
2011年,黃河科技學院工學院積極探索推進“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組成宇通重工班,進行定向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這一舉措受到《河南日報》頭版報道,后被《東方今報》、新浪網等媒體爭相轉載。
一、案例簡介
校企雙方共同選拔2008、2009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自動化和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的本專科畢業生74名,組成宇通重工班,進行定向培養。具體時間安排:
2011年9月—2012年2月為在校學習階段。
2012年3月—2012年6月為在甲方定崗生產實習階段。
2012年7月正式人公司報到。
二、案例實施過程
為使訂單培養的“宇通重工班”真正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辦出品牌,學校在學生選拔、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師資配備、教育教學管理、考核評價等具體環節都進行了系統的探索與實踐。
(一)調研簽訂“訂單培養”協議
雖然現在國內的校企合作也在逐漸鋪開,但在實踐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實習內容單一,學生很少能夠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一些中小企業對于接受大學生實習實訓有所顧慮,既擔心學生在企業出事故怕承擔風險,又擔心學生實訓影響了生產,因此學生到企業實習往往很少在第一線進行生產性操作,沒有機會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也因此不會支付報酬給實習學生,有時學校反而要向企業支付實習費用,這種實習就無法達到校企合作的初衷。
2011年5月,黃河科技學院與宇通重工達成合作育人意向,為了切實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生就業的最終實現,校企雙方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及校企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作出明確的約定。
(二)相關專業選拔學生
為了切實保證“訂單培養”的質量,在“訂單培養”實施過程中,宇通重工要求在相關專業中公開選拔學生進入“訂單班”。協議簽訂之后,企業派出有經驗的人事管理人員,對志愿參加“訂單培養”的學生進行面試與考核,使最終選拔出的學生符合企業的基本用人要求。根據公司人才規格需求,最終在工學院08、09級本專科畢業生中選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自動化”和“材料成型與控制”三個專業的畢業生74名,組成“宇通重工班”。并按照宇通重工有限公司的要求,針對崗位技能需要修改了教學計劃,按照新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
(三)根據崗位需求,靈活開設課程
教學過程中,課程設置直接關系到對學生培養的具體內容,關系到學生未來的能力結構。根據公司崗位人才的需求,動態開設“宇通重工班”的課程。工學院在對“訂單培養”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既不照搬照抄傳統的課程計劃,也不簡單地移植和模仿,而是創造性地開展這項工作。了解用人單位的需要,深入用人單位,對其整體和具體的工作崗位進行調查研究,進行職業崗位和樣板人才分析,由此歸納出培養對象所應具備的道德、知識、技能、綜合能力等各種職業素質;再征求用人單位意見,把企業理念、企業文化、企業管理以及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加以選擇和提煉,據此確定課程方案。這種課程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業個性和職業特色。
(四)校企協作實施教育教學全過程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院選派出骨干教師,重點對學生進行社會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理論、政治思想道德等的教育與培養;宇通重工則選派出有豐富管理經驗和熟練操作技能的業務能手,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工作場地和機械設備,在學院教師的協助下,對學生進行實踐技能的操作訓練。
在“訂單培訓”教學過程中,學校采用問題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討論和辯論法等一系列全新的教學方法,盡可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他們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勤于實踐操作的學習習慣,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思想品質。
(五)對學生進行技能考核
“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教育”是黃河科技學院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如何檢驗訂單培養模式是否取得成效,重在對學生進行技能考核。對“宇通重工班”學生的分為理論和技能兩部分。理論考核在學校進行,技能部分多在公司進行。同時,依托黃河科技學院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學校開辦了全國多種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鑒定工作,爭取讓學生在校期間獲取l到2個職業技能證書,以便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快融入到崗位角色中去。
三、經驗和啟示
1.“訂單培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地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既保證了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又能較好地解決學校教學資源短缺制約學校發展的有關問題。如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脫節的問題、“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的問題等。
2.與宇通重工進行人才聯合培養,逐步使學校的辦學定位與產業、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鏈的崗位群對接,教學模式與企業的崗位要求對接,吸引了企業參與辦學、參與教學管理,實現學校與社會、經濟互動發展,更好地發揮了民辦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作用。
3.學生在真實環境中訓練,熟悉企業管理、熟悉崗位操作要求,能縮短就業時企業培訓時間,學生一畢業直接上崗。也有效解決了教師下企調研或者掛職鍛煉操作上的困難,理論與實踐結合,促進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升,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在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更新方面有了基礎,校本教材的開發有了根基和實驗論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