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玲
摘要:課外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是有效鞏固課堂所學內容的必要手段,但是過重的作業任務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甚至對他們的身心造成長遠的不利影響。如何使課外作業更扎實有效又豐富有趣,促進每個學生輕負高質地學習是每個老師值得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有效作業;課外作;趣味性;針對性;開放性
G623.31
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其觀點是教育應該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學生需要出發,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健康、充實、快樂的人。課外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是有效鞏固課堂所學內容的必要手段,但是過重的作業任務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甚至對他們的身心造成長遠的不利影響。如何使課外作業更扎實有效又豐富有趣,促進每個學生輕負高質地學習是每個老師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現階段課外作業布置存在的問題
反思目前的教育教學現狀,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作業過多仍然是一種普遍現象。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作業形式重復、單一、枯燥,機械操練過多。
小學是英語學習的起始年級,從最簡單的字母開始學起,對于這個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機械的抄寫練習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抄寫練習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可過多的抄寫作業則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利。有的教師習慣性地布置重復的抄寫作業,已經形成了“聽、讀、背”固定的作業布置模式,把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損耗殆盡。
2.作業布置盲目隨意,缺乏針對性。
有的教師布置作業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每學完一課就布置抄寫或背誦作業,根本不仔細思考這是一篇什么類型的課文,適合什么類型的作業,有哪些知識點學生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這種不考慮重難點和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情況下按慣性布置作業,會導致學生的課外練習缺乏針對性,練習效果不理想,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嚴重后果。
二、有效作業設計與評估應遵循的原則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們的英語作業設計中也應該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從學生實際出發,用心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課外作業真正發揮它的擴展鞏固作用。筆者認為有效作業應遵循以下原則:
1.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尤其是這樣,對自己感興趣喜歡的事情會投入很大的熱情和積極性,反之則惰性十足。如果教師布置的英語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體會到快樂,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完成作業是一件苦差事了。比如學完有關食物的單詞后,可以請學生自制個性餐館菜單,并配上特色菜的插圖和文字,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同時也體會到創作的樂趣,這種做法既張揚了學生個性,又展現了學習成果,學生自然就會滿心歡喜地完成英語作業。此外,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構建網上作業平臺,也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
2.針對性原則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作業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興趣點不同,課標規定所達到的要求不同,所以教師選擇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各不相同的,低年級的課外作業以聽讀模仿為主,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激發英語學習興趣。中年級段要培養學生正確規范的書寫習慣,課外作業的設計應盡量簡單活潑。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常見的字母縮寫,并了解他們所代表的意義,高年級段隨著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機械性的抄寫作業已無太大意義,課外作業的內容可以更加豐富多彩。如讓學生圍繞一個主題制作英語小報,在圖文并茂的小報設計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搜集資料能力和動手能力,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作業
現行教材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每一課側重點各不相同,教師應該根據課文類型設計出最適合的作業。詞匯課作業設計應偏重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如朗讀背誦單詞等。語言要點課,旨在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本單元重點句型,作業設計應以句型操練為主。閱讀和寫作課,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可布置圍繞本課主題進行改寫或自己命題寫話和課外擴展閱讀等作業。語音課,可以布置學生根據發音規則總結歸納學過的單詞,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這樣的作業設計內容和形式豐富,針對性強,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操練,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作業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不斷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是培養學生探究、求異及創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之一。作業完成時間的不統一、完成形式不統一和完成成果不統一是尊重學生個性、體現學生差異的具體表現。
(1)自選作業
在課程結束后,為學生提供了幾項可供選擇的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任選。比如圣誕節一課,愛唱歌的學生可以學唱一首圣誕歌曲,愛創作的學生可以自編圣誕兒歌或小詩,愛動手的孩子可以設計一份圣誕小報,愛看卡通片的學生可以看一部關于圣誕的電影并記錄能聽懂的單詞或句子。事實表明,學生自主地選擇、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作業,選擇的空間增多了,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這樣的作業在他們的眼中已不再是煩惱,而成了學生們快樂的源泉。
(2)漂流作業
由教師準備一個筆記本或者文件夾,同學們輪流完成此項作業,每天一名同學,教師可規定這個文件夾中作業的主題,比如:西方國家的節日、中西方差異等,圍繞這個主題,作業形式不限,可以是摘抄、小報、詩歌等等,旨在讓學生了解中西方的不同民俗和文化差異。每一名學生拿到這項作業時,都可以欣賞到其他同學的作品和創意,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文化背景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4.層次性原則
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存在著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就不能無視這種差異。發展性教學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而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更是我們實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在作業設計時也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看似簡單的分層作業,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呈現著對教育教學內在規律的追求。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不僅要重視書本上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設計出更多為學生喜歡和接受,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通過課外作業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海燕.2011.小學英語開放、體驗式課外作業設計思路.小學英語教學設計
[2]吳麗娟.2012.小學英語教學中預習作業的布置.小學英語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