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晴燁
摘要:21世紀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廣泛深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高等教育在此高度信息化環境下要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方向,使得“互聯網+”在高等教育中能高效的應用且快速的發展,培養出新一代具有高度創新水平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一、了解“互聯網+”時代下高等教育
隨著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的出現到如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經濟產業各領域受其影響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革。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倡導改變傳統思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而知識經濟在高度信息化環境下已經顯露出端倪,教育領域中滲透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鮮活力。
作為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要階段,高等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過去互聯網成為新媒介、帶來高效率,最應當重視的是互聯網思維與教育產業的融合,將兩者的理念與思路統一高度,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方面實現自我變革,追求創新發展。
二、高度信息化環境給高等教育帶來的變化與挑戰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給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臺,也已然成為當代各類教育的核心技術和普遍技術,讓人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思考。究竟這樣高速信息化的環境給高等教育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又使得高等教育面臨著什么樣的挑戰呢?
(一)高度信息化環境下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學資源公平化
傳統教育中,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途徑僅限于教師課堂傳授理論和閱讀課外書籍,阻礙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各地產生較大的教育差異。互聯網技術為高等教育整合了眾多的零散、碎片化的教育資源,實現了教育公平化。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共享給各地師生,大大縮小了教育的差異化,對教育公平的促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學模式的轉變
由互聯網技術衍生出的現代教育手段層出不窮,高校師生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進行多樣化的教學,例如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學生能夠跨越時空的局限,利用便攜的電子設備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將對學習的內容與課時安排自主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由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慢慢轉向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為促進教育發展、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個新”驅動”。
(二)高等教育在高度信息化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
1.要求學生有較高的主觀能動性
當互聯網為教育領域帶來豐富的教育資源的同時,在如此龐大的資源庫中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課程需要有較高的辨識能力,能夠過濾掉無用甚至負面的資源,并能準確判斷本階段最需要鞏固和加強的知識范圍,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自我監督完成該計劃。所以無論是在篩選學習內容還是規劃學習任務方面都需要學生有較高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開放的網絡環境和自由的學習空間內有效且獨立的達到學習目的。
2.教師需增強職業素養
開放自由的網絡環境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但也會產生比傳統教育更多的疑問,所以教師也應當與時俱進,加強自身的職業素養,不斷增強知識積累,才能及時且準確的為學生答疑解惑。作為高等教育變革和發展的根本,高校教師更應該順應互聯網潮流,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成為高素質的時代性教師。
三、探索“互聯網+”思維與高等教育改革的結合
互聯網思維打破了傳統領域的局限性,使教學環境轉換成為更加開放、自主的教學氛圍。于是在全新信息化高等教育的領域中,教學設計也應當有所創新。雖然近幾年發展的慕課、翻轉課堂等由現代信息技術支持的線上授課教學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但國內大多數高校對這種課堂形式和學分認證的推廣還是十分有限。相比國外,我國的傳統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著人們,因此即使許多學校應用了網絡課程進行教學,但若沒有合理的學分制度進行支撐與輔助,網絡課程也只是形式主義,無法真正達到教學模式變革的目的。高校在建設“互聯網+”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從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調整,積極探索出創新式的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陳麗.“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與變革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6(4):3-8.
[2]曹培杰.正確認識MOOC 的三個關鍵問題[N].光明日報,2014-08-26.
[3]劉云生.論“互聯網+”下的教育大變革[J].教育發展研究,2015(20):10-16.
[4]尚俊杰.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再造高等教育組織機構[N].光明日報,2014-04-29.
[5]張 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