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金
[摘 要]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更要注重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更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指導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凝聚真情實感進而寫出好文章。教師要從立意、選材、寫法以及指導方法等方面分別對學生進行認真引導,讓學生敢于嘗試、創新,在寫作中不斷地深入實踐與探索,使學生熱愛語文課堂,熱愛寫作。
[關鍵詞] 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創新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師隊伍中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師中既久遠又常新的一個話題。知識是容易教的,技能也是容易訓練的,但精神靈魂的成長卻需要信任和耐心,需要期待的目光長時期地注視,需要慢慢熏陶、培養、塑造……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教師在平時談論孩子們的作文,往往提到的是優秀孩子的佳作,卻經常忽視如何改變那些“下筆有困難”的孩子。當前,很多農村學生從很小開始就失去了父母的陪伴,失去了和父母長年生活在一起的機會。在他們的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生活片段比較模糊,漸漸就形成了一些我行我素、任性的性格,又或是孤僻、自卑的個性。他們對于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不論是酸、是甜、是苦、還是辣,更多時候習慣或是選擇將其掩埋在心底,鎖進記憶的匣子。這個時候,作為語文教師,要及時與孩子們溝通、引導,和他們做朋友。然后讓他們以日記、便簽或小紙條的形式記錄下每天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大家分享。日積月累,學生必然會有一手好的作文材料。
讓學生能夠張揚個性、自由創造,寫出獨特的作品,是整個作文教學的關鍵所在。很多教師在實際作文教學過程中擬定了不少條條框框,習作訓練成為考試的模擬,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就制約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行文模式化。而要真正做到培養學生在寫作中勇于創新,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作文立意要新
作文的創新,表現在文章的立意上。文貴創新,自古皆然。清人鄭板橋強調寫詩要“標新立異”,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說:“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獨到的見解才會引人注目,彰顯個性。作文又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心智活動,應該融進寫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筆下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表現。
要使文章立意新穎,最好的做法是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敢于對材料另眼相看,敢于突破舊方框,從傳統看法中,運用異向思維,提出新的看法。如一位九年級學生的文章《小議班門弄斧》,在文章的開頭,他寫道:“人都說,不可班門弄斧,我卻認為,既要弄斧就一定要在班門。然后他擺事實,講道理提出三個理由:只有到班門弄斧,才能發現問題,彌補自身不足;只有到班門弄斧,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創新能力;只有到班門弄斧,才能后代勝前代,推動科學技術向前發展。最后他得出一個與傳統定論截然相反的結論,即一定要班門弄斧。”這篇文章好就好在跳出了傳統的思維與框架,寫出了新意。
二、作文選材要新
一篇文章立意很新,但如果沒有新穎的材料去表現,也無法體現文章的新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常規圈套,從舊題材中挖掘出新內容。
在當下課堂上,多媒體教學具有手段先進、容量大、內容集中、重點突出、圖像色彩艷麗等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它,通過特有的圖象、動畫、色彩、聲音甚至于游戲的形式,給學生以極大的刺激和引誘,讓學生在游戲中取樂,在樂趣中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風光片,讓學生練練寫景抒情散文;也可以選擇一些新聞報道,關閉聲音播放,然后讓學生寫新聞報道;還可以攝錄一些學生熟悉的圖片,讓學生配上一些解說詞。當然,多媒體教學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如畫面缺乏逼真性、立體性,限制了觀察的空間,感受是遠距離的,取消了個人體驗等等。但多媒體畢竟給學生以新奇的感覺,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也可以讓農村孩子認識一些沒有接觸的事物。教師要很好地應用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如果說“意”是作文的“靈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立意要靠材料來支撐,新鮮的材料能更形象地再現五光十色的社會,詮釋異彩紛呈的人生,收“筆下見時代,墨中見風采”之奇效。用新穎別致、與眾不同的題材來表現別人不曾表現過的主題。這種題材可以是“新出爐”的,也可以是那些司空見慣,卻又被別人視而不見的。如提到圓,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會想到鏡子,而有的同學就說“圓是氣球,是兒童正在放飛的夢想”,然后著手深入主題。因此一篇好文章,選擇材料應當是別人沒有看到的,或者是沒有寫到的,否則就談不上新。
三、作文寫法再求新
作文的創新,還表現在寫法和語言上的求新。在文章的結構寫法上要打破常規作文教學的條條框框,在語言上要富于變化,或通俗明快,或樸素自然。要善于運用修辭,中學生已學習了十幾種修辭手法,如果能在作文中靈活運用,則語言會精彩動人。如朱自清《春》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反復等修辭表現春的生機盎然。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中的資源,引導學生加強學習吸收。
農村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相對來講比較貧乏,知識面相對狹窄。而單就創新精神的培養來說,名著閱讀比單篇文章閱讀的效果就要顯著得多、重要的多。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體驗的開放性,給了學生充分的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的可能。其次,文學閱讀的過程往往貫穿著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在時代呼喚創新精神的今天,名著閱讀對于農村中學生來講尤為重要。所以在作文的寫法上,可以巧用名句。中學生學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名詩,其中有大量膾炙人口的佳句,學生如能巧用這些名句,定會使作文文趣盎然、別具一格。然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自然離不開平日里的生活,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會,共同享受情感的升華。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對象本身不是寫作目的,展現其背后的與人性、人情相通的東西才是我們的主題,即要把微小、尋常、不起眼的事物寫出靈性,寫出神韻,寫出味道。
四、教師指導應立新
作文的創新,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督促。作為教師,應該拋棄一些陳舊的觀念,樹立學生主體觀。對學生習作中具有個性色彩的思想見解必須堅持鼓勵、表揚,要撞擊出學生個性化的思想火花,鼓勵學生表現個性化的思想情感,使他們樂于表達,形成“人人表達自己觀點”的民主寫作氛圍。學生的見解有的獨特新異,有的超越常規,往往不被多數人贊同,甚至會受到嘲諷;有的見解并不完備。對于學生的獨特見解,只要不是荒謬的,教師就應認可,并加以保護,給予積極的支持,使之臻于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探新求異,勇敢創造。還有些學生一到寫作就不知說什么才好,那么教師就要給學生提供材料。渠道是多方面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組織活動,學生都愿意參加,過程也會更深刻,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也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素材,真可謂一舉兩得。另外,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情境表演,如表演貓捉老鼠,表演母親訓斥孩子等生活中熟悉的場景,比較不同。此外,還舉行手抄報評比和作文比賽,把好的作品張貼出來。這些活動不僅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素材,讓他們有東西可寫,而且也能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最后,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寫作時不愿動腦筋,不想思考問題。有的學生模仿別人的文章;有的學生說套話,重復別人的話;極個別的甚至抄襲范文。這是學生思維中惰性,是創新作文的大敵,教師就應堵死學生偷懶的路子,督促學生去發現、去創造。
總之,教育無論如何創新,語文教師教孩子作文,應該教語言能力,應該教孩子如何“回溯”自身,觀察世界,在自己的身上發現“真理”,在周遭的環境中發現真實、探究真相,寫作文,“真實”“說真話”。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只要教師敢于嘗試,敢于創新,不斷地深入實踐與探索,使學生熱愛語文課堂、熱愛寫作,那么,作文教學便取得巨大的成功了。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