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麗
摘 要:針對邊遠山區的小學生,因為基礎比較差,對于知識信息都很匱乏,要想學好語文,必須要對閱讀能力進行重點培養,閱讀能力是進行口語交際的基礎,也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前提,更是培養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只有先 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才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動力,只有讓學生真正的從內心感知閱讀的渴望,使內因的需要而尋求外因的改變,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閱讀能力 培養 興趣
閱讀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興趣可以讓學生持之以恒地閱讀,在閱讀中精神也更集中。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首先要有量的積累,而支撐學生堅持下去的因素,除了頑強的意志之外,更好更有效的方法還是興趣。那么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個人認為我們可以立足于課堂,應用自己的學識、思想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重視學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積極引導中,化抽象為形象,化平淡為神奇,化枯燥為活潑,使學生入“迷”。也可以通過設立多種形式的閱讀課、舉辦閱讀競賽等形式來激發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條件好的情況下還可以在教室里設立一個圖書角,讓同學們把自己的一些書或是把學校的書借出來選擇有益于學生成長學習的書籍放在其中,讓大家可以有書看有書讀,從而形成人人愛好閱讀的好氛圍。
要教育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技能和方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層級,教師應避免教學中閱讀指導的隨意性和零散現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導體系,能系統地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進行點撥。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面對琳瑯滿目的書籍,我們該如何選擇呢?其實閱讀最簡要的方式有三種:精讀、泛讀、瀏覽。精讀即仔細地詳細解釋,深入細致地研讀,也就是逐字逐句地讀;泛讀即學會大體了解所讀文章的寫作思路,大略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就是大略地泛泛地讀;瀏覽即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將要讀的東西掃視一遍,掌握大體的內容,也就是“一目十行”地讀。例如:對一些重點課文或者優秀的作品,就要學生字斟句酌,仔細品味;而有些報刊雜志就可以采取泛讀的方式,只要能抓住大概意思就可以。新課標規定,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對閱讀價值不高的讀物,就可以隨便翻翻,看看重點句子或者標題。
閱讀切忌過過眼癮,讀完就丟一邊的態度。朱熹在《朱子家訓》中有一名句:“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閱讀要養成積累的習慣,對一些重點的字詞句篇章,要記在讀書筆記或者閱讀卡片上;對一些難點就要圈點勾畫,利用工具書,及時解決。
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所閱讀的作品。閱讀作品的過程就是跟作者交流情感的過程。閱讀一篇課文,首先要感悟課文的大概內容,也就是能夠基本知道課文的結構,寫作思路。重點段落是一篇作品的核心,也是作者要寫的主旨所在。抓住重點段落,揣摩重點詞句是讀通文章的鑰匙。很多優秀的作品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把自身的生活體驗同閱讀結合起來,可以增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一、課外閱讀有利于小學生知識的增長,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學生首先可以通過課外閱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長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其次,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可以受到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價值觀的熏陶,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染,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精神境界,比如:名言警句、古詩詞、文學作品等。所以教師要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使他振奮并終身難忘的書,這樣才能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學生健康地成長。
二、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
課內閱讀教學,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側重的就是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但要掌握這種閱讀方法,還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并形成一種習慣。因此,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課外閱讀實踐中逐步養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認字一千六到一千八百個漢字,會寫八百到一千個漢字,目的是讓孩子盡快進入獨立閱讀狀態。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的量的增加,其實也就意味著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也就越強。課程標準中的質的要求也是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從量變過程中達到質變。所以,課外閱讀更有利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
閱讀是一個充滿了豐富的智力活動。學生在形成和發展閱讀能力的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激發出創造潛能。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提出的“教學建議”之一就是“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所以說,讓學生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通過閱讀期待、閱讀反思,才能有效地實現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
四、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教材
我們在學習語文教材時,搜集、閱讀一些與我們教材相關的材料與信息,這對于理解課文是有益處的。如教學《特殊的葬禮》一課,引入閱讀資料:塞特凱達斯瀑布的資料,這樣以來學生對理解瀑布消失的原因:人們的亂砍亂伐、伊泰普水電站的修建,會有更清晰的認識。環境日及每一年的活動主題的資料引入,讓學生了解環保的重要,以及和文本資料整合,使學生受到一定的環保教育。這樣以來實現課內外的鏈接和延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地提高。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要勤動腦,善思考。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要摘錄要點,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優美的句子,好的詞語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這首詩里面,告訴我們閱讀要把握時間,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孩子在小學階段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那就會終身受益。教師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處處做有心人,才能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從而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