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宏
摘 要: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僅是大學的任務,也是職業院校的任務。該文從突破自卑障礙,打破定勢思維,拓展知識視野三方面闡述了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和手段,通過激發興趣、增強自信來突破自卑,通過摒棄墨守成規來打破定勢,通過拓展視野來消除潛意識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 自卑 定勢思維 潛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a)-0178-02
思維是人對現實概括的、間接的認識過程。而根據在思維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知識的新穎程度,可將思維分為創造性思維和再現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是在思維的基礎上獲得的產物的高度新穎性。再現性思維的特點是思維缺少創造性,它是相當高的認識。因此人們把再現性思維看成是創造性思維表現的最低水平,而把創造性思維看成是始創性思維的最高水平,因為它會導致人類新的知識的發現,由此可見,創造性思維對于人類的創造、發明顯得特別重要。
有人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專利,而職業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沒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際上這是對思維概念的誤解,也是對人才概念的片面性的認識。創造性思維和再現性思維是相輔相成的,研究性人才需要創造性思維,但必須以再現性思維作為基礎;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也需要創造性思維,否則他們的技術革新、工藝改革、發明創造從何而來。因此就需要在職業院校的學生中培養創造性思維。下面就職業院校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談幾點想法和做法,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1 突破自卑障礙,增強自信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對現實主動的,帶有創造性的反映。卡爾梅科娃博士曾經說過:創造性思維產生的條件是問題情境的存在,它能促進在新知識發現方面需要的認識,并能促進解決問題的主體的高度積極性。而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對現實的反映處于被動地位,對實際中產生的各種問題采取避讓的態度,他們認為一切創造發明和發現都應該是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的專利。這就抑制了他們對新知識發現方面的需求,削弱了他們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嚴重地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充分發揮。所以說自卑心理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大障礙。而職業院校學生由于中小學階段學習上的挫敗感比較強烈而導致心理上的自卑,大多數職校生化學成績都比較差,他們對化學課程的學習毫無興趣,甚至有畏難情緒。實際上自卑是大敵,針對學生的自卑心理和畏難情緒,從興趣入手,將化學抽象和深奧的知識用形象的方法和直觀的手段展現出來,比如用教具模型展現分子的結構,用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用多媒體動畫呈現復雜的原理和反應過程,通過這些方法和手段確實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一有興趣,就有動力。
正常人都具備創造性思維,都具備發明、創造的能力,問題是你有沒有挖掘自身的潛力。查里加菲爾德在《出類拔萃者的訣竅》一書中說:“這些出類拔萃者的所作所為并沒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他們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之所以出類拔萃,是因為他發掘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那種被德國作家歌德稱為天才、能量和魔力的潛在能力,而這種力量是每個人都有的。”出此可見,沒有理由自卑,只有樹立自信心,才能主動將自己置身于問題的情境,以促進解決問題的主體的高度積極性,才能為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在做學生心理引導的同時,采用引導探索法進行教學,將傳統的知識灌輸變為對知識的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學生由被動為主動,突破了他們自卑的心理障礙。
2 打破定勢思維,摒棄墨守成規
思維是人腦借助于語言所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借助于感官直觀地得到的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知識、經驗,間接地去理解、把握那些沒有感知過的或根本不能感知到的事物。由此可見,創造性思維需要一定的經驗、知識作為基礎,任何一種發明、創造總是在前人知識、經驗基礎上的提高。正如牛頓所說的那樣:發現“是由于站在巨人們的肩上的緣故。”但是,前人的知識經驗并非完美無缺,它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有的知識經驗甚至有很多缺陷。假如機械地、不加批判地接受,那我們的創造性思維就會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比如說,在講鹽類的水解時,用實驗驗證強酸弱堿鹽水解后溶液顯酸性,弱酸強堿鹽水解后溶液顯堿性,強酸強堿鹽不水解溶液顯中性,而弱酸弱堿鹽如何?大多學生回答水解后溶液顯中性,這是定勢思維的結果,然后要學生通過實驗去驗證,弱酸弱堿鹽水解后溶液顯什么性需根據具體的鹽來確定。要求學生回答為什么,并要求學生尋找其規律。這樣的探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中筆者還穿插中外科學家的故事,比如伽利略敢于沖破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束縛,經多次實驗觀察,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從而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故事。哥白尼敢于懷疑統治天文學領域1500年之久的托勒玫的理論,經過不斷觀察、計算、思考,最后終于完成了哥白尼天體理論,使人們在認識宇宙的征途中前進了一大步的故事,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3 拓展知識視野,充分激發靈感
卡爾梅科娃博士在《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書中指出:在創造性思維中主體并不意識到探求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換言之,這個過程的一部分(而且往往是最主要的部分——發現解決問題的答案)是下意識地、直覺地實現的。這就是說,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不但有意識過程,而且還有潛意識過程的參與。其實,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潛意識心理在任何時候都存在,只不過是沒有被人感覺到而已。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前人的經驗、知識,有時會變成創造性思維的阻力。這種現象有時候可能會意識到,但有時可能又意識不到。例如,在講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時,一再強調不要用牛頓力學的觀點來理解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但是,還有許多同學會向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原子中的電子是按什么軌跡運動的?它是怎樣從某一電子層經過無電子區而跑過另一電子層的?實際上在提這些問題時就無意識地運用了牛頓的理論理解微觀現象。因此說潛意識心理可以使人產生靈感和直覺,有效地發揮創造性思維。同時,潛意識心理又可能阻礙人的創造性思維的充分發揮。
對于潛意識的阻力似乎無法克服,但前人創造、發明的經驗告訴我們,除有意識地打破各種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條框外,還要培養自已廣泛的興趣,擴大知識面。吳健雄教授在談青年成才時說:不要把專業學得太窄,要興趣廣泛,多學些邊緣學科,這樣才能左右逢源。這也是有效地減小潛意識阻力的有效方法。有成就的科學家興趣都很廣泛,知識相當淵博。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不但精通哲學、經濟學、文學、數學、歷史等,還通曉物理、化學、生物學等。他還喜愛音樂及騎馬等活動。所以說,擴大知識面可有效地克服潛意識阻力,充分激發靈感。
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一項重要且迫切的任務,而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任務貫徹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之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所以化學課程教學要在突破學生的自卑心理、打破其定勢思維、拓寬其知識視野等方面繼續探索,不斷引進新方法,探索新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林.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創新思維——論如何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1(20):16.
[2] 楊世穩.化學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學習方法報·理化教研周刊,2012(27).
[3] 馬永健.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J].陜西教育,2014(10):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