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彬
摘 要: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力求改變傳統(tǒng)單一模式,嘗試多采用探究性閱讀,以學生多讀、質疑、深思、感知為中心,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思考中產生疑惑,疑惑中探究,探究中感知文本,讓學生參與整個過程。探究閱讀,就是閱讀時要整體把握文章,做到心中有整體感知,同時探究性閱讀要適當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掌握比較有效的閱讀次序及閱讀方法,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關鍵詞: 探究性瀏覽 教師主導 整體駕馭 重視方式 創(chuàng)造性思維
探究閱讀是以學生的熟讀為基礎,學生邊瀏覽邊思考,邊思考邊瀏覽,讀思統(tǒng)一的一種瀏覽。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這就需要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合開發(fā),鼓勵學生大膽探究。探究閱讀始終把學生的讀思統(tǒng)一放到第一位,用讀思促使學生養(yǎng)成質疑問題、深入鉆研問題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鍛煉學生的閱讀評價能力。整個過程綜合為讀一讀、思一思、問一問、評一評、悟一悟。
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普遍采取統(tǒng)一模式: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朗讀課文,解釋文言文詞語并逐句翻譯,歸納段落大意和寫作特點。最終將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成支離破碎的零星知識點,導致學生對文章缺乏總體的感知,學生閱讀的欲望消失,久而久之心生厭倦,不利于文言文的學習。
探究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順序是:瀏覽全文,得其大意;邊讀邊思,揣摩字句;入境探幽,聯(lián)想感悟。這個次序是以學生熟讀、質疑、沉思、感知為中心的。與傳統(tǒng)的文言文講授模式,重微觀輕宏觀、重局部輕整體的理念徹底相反。探究閱讀是由讀到思、由思到問、由問到評、由評到知的過程。它通過老師的點撥,促進學生閱讀,讓學生邊閱讀邊思索,思索中產生疑問,疑問中探究文本,讓學生自感、自思、自悟、自得。
一、文言文探究閱讀要熟悉學情,以學生內心為出發(fā)點,處處以文章為根本。
探究閱讀,就是閱讀時要整體把握,心中要有文章的全貌,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再從細微處探究文章;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從而使學生形成較完整、較準確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評價鑒賞能力。這樣的操作過程符合學生的閱讀規(guī)律及認知過程,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較好地落實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二、文言文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注重方式方法,深入探究閱讀,這是探究閱讀的基本原則。
探究閱讀強調學生的熟讀精思,自主閱讀,自悟自得,但這一切都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避免學生在閱讀中的盲目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教給學生一個相對科學的閱讀次序和閱讀方式,讓學生扎扎實實地閱讀,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啟迪他但不硬拖他,激勵他但不局限他,讓學生“目見全牛”,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部感悟,有利于提升整體理解的閱讀本領。
三、文言文的探究性閱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課堂屬于學生,教師要善于將閱讀與思考的權利下放給學生,既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又要給不同學情的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既要肯定學生理解時暴露出來的幼稚思想,又要采取積極的評價措施,保護孩子的思維激情,既要鼓勵他們根據(jù)自身生活閱歷進行大膽創(chuàng)造,使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又要避免學生簡單復制教師思維模式。讓每個學生都具備好奇心與創(chuàng)造心,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碰撞出新的疑問,新的感悟。對于每個學生獨特的閱讀心,教師都要落實到位。整個過程需要學生自評自議,自我整理。只有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導與訓練,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創(chuàng)造力得到保護。
總之,探究性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做到恰如其分的運用,便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與愛好,有利于學生以獨特視角深入解讀文本,擺脫傳統(tǒng)文言文講授的索然無味,讓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王玨.文言文教學價值的再認識.語文教學之友,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