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華
(私立華聯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摘 要: 翻譯是從原文理解到翻譯再現的整體過程。高職學生翻譯能力表現為詞匯量不豐富、語法基礎薄弱、缺乏文化知識等。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強調整體性在翻譯中的運用,提出高職學生提高翻譯能力的策略,以期促進高職學生的翻譯實踐及高職院校的翻譯教學。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翻譯整體性原則 提高策略
引言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00年版)明確了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可見,翻譯是高職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翻譯語篇,深刻體會其內涵,通過運用適當的翻譯技巧,再現原文含義,讓讀者理解,產生共鳴。然而,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高職學生卻存在種種翻譯問題。
一、翻譯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是語言學結構主義的重要特征,指在一個實體中,構成因素必須遵守一系列對實體和構成因素具有決定作用的內部運作規律。翻譯是語言形式的轉換,是從原文語篇理解到譯文語篇再現的整體過程。語篇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翻譯過程中,語篇翻譯需要注意關鍵詞、主題句、語法、詞匯及詞義等各個方面,從整體出發,依據上下文關系,運用多種翻譯技巧(如增減、省略、轉換等),把握其真實性和準確性,“直”“意”結合。
二、高職學生翻譯能力現狀
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職學生總體上詞匯量少,翻譯能力薄弱,經常“詞不達意”、“意在言外”、“有口難言”;在涉及英漢民族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價值觀、生活習俗及實用問題翻譯時,常常“手忙腳亂”。當前,高職學生重視應試能力培養,強調提高翻譯技巧,但缺乏整體翻譯素養的培養。
1.詞匯量不夠豐富。
例如2016年12月的大學英語四級翻譯中出現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色經常是葬禮上使用的顏色。”中的“葬禮”被譯為“death party”(應為funeral);“皇帝”、“黃袍”被學生譯為“Yellow King”、“yellow clothes”(應為“emperor”、“imperial robe”)。
2.英語語法基礎薄弱。
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常關注正在翻譯的詞句,而忽略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忽視整體性,以致造成誤譯。翻譯實踐中,許多學生常發現有些句子既長又難以理解和翻譯,主要是因為這些句子大多含有隱含之意。
例如:Kates being knocked down and hurt worried her friends.
學生譯文:Kate被撞倒,傷害了為她擔心的朋友們。
參考譯文:Kate的被撞和受傷使她的朋友們很著急。
在此例子中,學生的錯誤在于沒有正確地分辨出謂語動詞為“worried”,導致句子結構翻譯錯誤。
3.缺乏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知識。
例如:The weak sex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學生翻譯:弱性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譯文:女性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該例子中,學生缺乏對于weak sex的社會文化意義的理解,而直譯為“弱性”,實在令漢語使用者無法理解其意。
三、整體性在翻譯實踐中的運用
由上述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從詞匯、句式、文化等多方面把握語篇翻譯的整體性。
1.整體性體現在詞語的確切意義方面的翻譯。
英語中許多詞匯具有多義性,其具體意義隨語言環境的改變而不同。例如:head一詞,本義為“頭”,但是在具體的語境和搭配中,head表達不同的意思:have a head(頭痛),head coach(主教練),head of state(國家元首),department head(系主任),the head of a river(河流的源頭)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head一詞的意義從“頭”到“源頭”,差別甚大。又如:bread本義為“面包”,但是breadwinner(養家糊口的人),breadline(貧困線)意思就相差甚遠了。語境決定詞語確切含義的性質是語言具有整體性的一種體現。
再如:“At KFC,we do chicken right!”在這句話中,chicken,right為一詞多義,可以被翻譯成不同版本。
①在肯德基,我們做雞是對的!
②在肯德基,我們雞是正確的。
③在肯德基,雞們的歸宿。
④肯德基給予雞們權利。
⑤在肯德基,做雞的右邊(胸脯)。
⑥我們只做雞,所以更專業。
⑦在肯德基,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做雞。
⑧我們做的是“右派”的雞(麥當勞做的是“左派”的雞!)
再如:“Time flies like an arrow.”由于fly一詞為多義詞,出現的翻譯版本有:
①時間像箭一樣飛。
②樣測量蒼蠅的速度。
③時間蒼蠅喜歡箭。
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注意上下文語境的具體情況,不要因一詞多義而誤譯。
2.翻譯中的整體性體現在所反映的文化的整體性上。
語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隨著文化沉淀而富有豐富的內涵,不同語言的思維方式深刻影響著翻譯效果。例如:“Have you ever entertained angels unawares?”如果譯為“你曾經有過遇到安琪兒而不知的時候嗎”?漢語讀者則茫然不明。如果譯為“你是否曾經有眼不識泰山”?則清晰明了。再如:“There is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處無芳草。)又如:“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這些都體現出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
由于語言差異的存在,翻譯體現出文化背景的不同。英語與漢語在顏色詞方面的差異,一些用詞不能簡單劃等。例如:“鼻青臉腫”對應“black and blue”;“白發”對應“grey hair”。“yellow dog”(卑鄙小人);“green house”(溫室);“black sheep”(敗家子;害群之馬)等。
翻譯的實際對象是語篇。語篇是一個多維的關系網絡,譯者要解讀語篇需要多維的知識結構。翻譯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做好翻譯需要大量的哲學、語言學、文學等多學科知識。例如:Milky Way被趙景深譯為“牛奶路”,而成為譯壇百年“笑話”,認為Milky Way應該譯為“銀河”或“天河”。其起源要追溯到希臘神話:赫爾墨斯奉宙斯之命,把剛剛出生的赫拉克勒斯帶到赫拉身邊,想借她沉睡的機會吮吸奶水,以求長生。赫拉從睡夢中驚醒,奶水噴涌而出,化作了天空中的燦燦銀河,所以在英語中銀河被稱為“Milky Way”。因此可見,Milky Way被譯為“牛奶路”雖有不妥(個人認為“人奶路”更符合意思),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此詞的本義。
3.翻譯的整體性體現在語言的傳神方面。
語篇翻譯不僅要考慮詞匯和文化背景,還要注意語言的用詞達意、文體風格、翻譯效果等方面。例:You hear it all along the river. You hear it,loud and strong, from the rowers as they urge the junk with its high stern, the mast lashed alongside, down the swift running stream. You hear it from the trackers, a more breathless chant, as they pull desperately against the current... (The Song of the River)
原譯:沿河流上下都可以聽見那歌聲。它響亮而有力,那是船夫,他們劃著木船順流向下,船尾翹得很高,桅桿系在船邊。它也可能是比較急促的號子,那是纖夫,他們拉纖逆流而上。
改譯:你聽見那歌聲,回蕩在沿河上下。你聽見那歌聲,高亢而有力。那是船夫的歌聲,他們正劃著木船飛流直下,船尾高高翹起,桅桿系在船邊。你聽見那歌聲,那是纖夫上氣不接下氣的號子。他們正絕望地拉著纖,逆流而上。
通過對比,改譯的譯文用了三個“你聽見那歌聲”進行排比,句式更整齊,層次更清楚。
四、提高高職學生的翻譯能力的策略
1.鞏固基礎知識,培養翻譯的整體性。
(1)在詞語選擇方面,高職學生受漢語整體思維影響,忽略英語構詞上的明確性。例如:to answer the question(回答問題);to answer the door(開門);to answer the phone(接電話)。
(2)在句子理解上,高職學生不擅長具體分析,翻譯時常忽略句子結構、時態及語態的變化。例如:I was so angry at all that I was doing that he walked out.
學生譯文:他一點也不生氣我所做的,以至于他離開了。
參考譯文:他對我所做的一切都感到氣憤,以至于他離開了。
此句中,學生想當然地把at all看作“一點也不”,而忽略了be angry at something 的短語,all作為介詞at的賓語,同時是定語從句的先行詞。因此,學生所做出的翻譯令人困惑不解。
因此,高職學生應該在詞語選擇、句子理解及語法等方面加強訓練,鞏固基礎知識,重視語言的準確性。學生在掌握語法的基礎上,對詞義理解更確切,才能培養和提高翻譯能力。
2.掌握翻譯技巧。
翻譯是一門學問。翻譯技巧多種多樣,常用的翻譯技巧有增譯法、省譯法、轉換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譯法、反譯法等。例如:
What about telling him right away?馬上給他打個電話,你覺得如何?(增譯了主語和謂語)
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希望您在這兒過得愉快。(省譯了物主代詞)
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childrens eyesight. 孩子們看電視過多會大大地損壞視力。(名詞轉換為動詞)
Im all for your opinion. 我完全贊同你的意見。(介詞轉化為動詞)
掌握并靈活運用翻譯技巧,從整體上把握翻譯內容,對原文進行潤色和修飾,才能更好地進行翻譯。
3.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
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翻譯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整體性的翻譯。高職學生要通過大量閱讀,學習了解英語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經濟發展、社會問題、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文化知識,增強文化意識,才能在翻譯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例如:A married woman hops in the hay. 學生可能會直譯為“一位已婚婦女在干草上蹦跳”,這種翻譯讓人啼笑皆非。在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后,譯為“紅杏出墻”,則令漢語使用者一目了然。
結語
整體性在翻譯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高職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若要達到翻譯“信達雅”的標準,學生需要從基礎知識、翻譯技巧、文化意識等諸多方面提高能力,擴大知識面,結合大量翻譯實踐,全方位、整體性地提高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秦秀白.英語語體和問題要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
[2]陸亞麗.從“語篇框架”整體性意義轉向局部“句子結構”意義的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5(8):86-88.
[3]黃信.翻譯中的傳統思維方式——高職高專學生翻譯能力之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9):68-71.
[4]閻德勝.論翻譯作品的整體性原則[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3(1):77-85.
[5]申光.語言的整體性與翻譯中的思維跳躍[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99-100.
[6]巫新云.論語法翻譯法在高職英語精讀教學中的存在價值[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5):103-104.
[7]馬少瓊.淺談如何提高高職院學生的翻譯素養[J].青春歲月,2014(6):167.
[8]陳阿利.高職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及對策探究[J].文化教育,2015(5):1775.
[9]王莎.探討高職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3(4):118-119.
[10]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11]許鈞,穆雷.中國翻譯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12]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