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摘 要:數學這門課程的特點是有著較強的邏輯性、系統性、抽象性,這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利于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生智力和潛力的發展。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實踐,對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學習態度;動手操作;數學活動;成果評價
一、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實現情感體驗的豐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倘若缺少了情感,那么就是失敗的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而言,好奇心與喜歡非常關鍵,并且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強烈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只有積極和主動地學習數學概念、公式、法則等,才可以在感受成功的過程中,增強學習自信心,以及端正學習的良好態度。教師應當讓學生懂得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想法,形成相應的學習狀態和情緒。教師能夠通過規則的推理、確定的數學結論與概念、精確的邏輯等,讓學生自覺地調控情感、規范認知、遵循規律等,確保以適宜和健康的狀態以及情緒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去。學習數學知識要求基本相應的訓練來鞏固,提升數學能力以及數學思維品質更加需要大量的訓練來實現,只有讓學生端正數學學習的態度,實現情感體驗的豐富,才能夠形成持久的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有著形象和具體的特點,能夠讓學生創建表象,激發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總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在快樂的操作過程中學習和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內容,最終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思想能力的發展。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如何計算三角形面積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首先要求學生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銳角三角形,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拼接圖形。這樣,學生非常積極和充滿興趣,有的學生拼接成了正方形,有的學生拼接成了長方形,還有的學生拼接成了平行四邊形。然后,要求學生對自己拼接好的圖形進行認真的觀察,看看拼接成的圖形的高、底、面積跟單個三角形的高、底、面積之間的聯系性,最終學到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及其公式。事實表明,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會比教師一味地教授與學生單純地聽講要好,動手操作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學習印象。
三、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
寓教于樂是眾多小學教師都極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愉快的游戲之中,從而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收獲到知識,這是目前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在組織數學活動時,既要注重數學知識與游戲的融合程度,也要在學生能力達到的范圍內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強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節的內容時,我就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個“五毛一塊”的游戲,即每個學生都代表著相應的錢數,有的是5毛,有的是1塊。在游戲開始時,我會隨機地喊出一個錢數,如“六塊五”,那么學生就要抱在一起,使相加得出的數是6.5,如果沒有抱成功或者抱起來的數不對,那么學生就被淘汰。這樣的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計算熟練程度,還考驗了學生的動作與思維,對學生敏捷能力的訓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愉快而有趣的游戲氛圍使學生都十分積極地參與,從而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進行多元的成果評價
教師在小學生的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教師的肯定與表揚是學生學習的無限動力來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多元的成果評價,肯定學生的付出與努力,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盼,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教師不能僅僅依靠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以往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以便做出更為中肯的評價。面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進行多元的評價。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評價主要以“不驕不躁”為主;對與學生成績中等的學生,評價則主要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內心的渴望變為更好的決心;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評價則主要以肯定為主,并適當地鼓勵,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保持最為理想的學習狀態,就應當時刻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從而激發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數學問題,讓學生變得樂于學習和主動學習。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不僅是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也是課程改革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設計出恰當的教學內容與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正地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方潤.小學數學教師應有的知識儲備[J].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3(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