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摘要:為研究網絡輿情的復雜性、多樣性、脆弱性,從社會生態學視角出發,對網絡輿論生態的意義與結構進行反思與重構。研究認為,網絡輿論有其自身的生態邏輯,是一個由多種生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協調、自我演化的生態系統,個體與群體、輿論與環境、過程與結果等因素都是有機統一體,網絡輿情介入與治理更應該強調各生態要素之間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網絡輿論生態;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網絡輿論;社會生態學
近年來關于網絡輿論的研究不斷增多,傳播學、管理學、情報學等諸多學科不斷介入,相繼推出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同時我們看到,作為多種現實社會因素復雜互動的結果,網絡輿論的研究與治理更需要綜合視角與理念的介入,本文在社會學視域下,全面審視網絡輿論的生態邏輯,并嘗試對網絡輿論生態進行意義重構,以此推進網絡輿論治理中生態理念的介入。
一、社會生態學的概念介入
在生態學中,生態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19世紀60年代,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了“生態學”一詞,即研究生物體、種群、群落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生態學”概念中,環境要素是構成生態系統的重要物質基礎。這就將生物本身與其所處的環境聯系在一起。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環境不再局限于自然環境中的空氣、水分等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而且也包括了生物與其他生物體之間的競爭、共生等有機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開始關注生物個體與一系列環境系統相互嵌入與影響的關系,并對“生態系統”進行思考。于是,關于生態問題的研究,出現了生態一生態系統一自然生態系統一“社會-自然”生態系統的研究脈絡,“生態”概念也從原來的生物學范疇延伸到社會學領域,從對自然生態的關懷轉向對社會生態的關注。
美國生態學家布克欽在《生態學與革命思想》一書中提出“社會生態學”概念,全面闡釋了社會生態的思想,指出人類社會與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他提出了“社會”和“生態”兩個向度,“社會”向度強調從社會視角對生態問題進行考察和分析,以尋求構建平衡的生態社會,體現的是社會關懷。“生態”向度主要從生態學視角出發,倡導運用生態學的相關思路和方法進行自然重建,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工具價值。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一些學者對社會生態的研究也逐漸興起并發展,生態意識不再停留在社會因素對生態的作用上,而是將社會作為獨立的有機生態系統進行思考,由此推及到網絡社會。
遵循社會生態的邏輯思維,網絡社會無疑也是一個自我協調演化的生態系統。它不僅是一種技術結構,更是一種社會文化關系,即表面上是技術化延伸的結果,但實質上是社會互動關系的具體投射。網絡社會中的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及其與環境之間相互聯動、相互影響,組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其中,網絡輿論作為網絡社會的重要因子,直接影響著網絡社會生態的發展。當然,以社會生態學視角重新審視網絡輿情,并不是簡單地將其作為網絡社會生態的因子,而是要看到,網絡輿論的發生和發展也不是孤立的,具有自身的傳播和發展規律,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生成和演化的生態系統。
二、網絡輿論生態的意義建構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謠言、輿論暴力、輿論綁架等諸多問題不斷顯現,網絡輿論生態概念的重構,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網絡技術大發展帶來的諸多輿論問題的回應和反思。在此,將網絡輿論生態概念的核心定義為“關系”與“互動”,強調個體與群體、輿論與環境、過程與結果等各要素的有機統一與和諧共生。
(一)關系
網絡輿論生態關注的是一種關系。網絡輿論生態的概念是將網絡輿論本身視為一種關系結構。不同的輿論產生于不同的環境,輿論的相互作用又會創造新的環境,因此,我們在研究網絡輿論生態時,并不是僅僅局限于了解輿論本身,而是要關注輿論之間、輿論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也關注輿論自身所創造的符號環境或所創造的特殊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還需要指出的是,在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相互嵌入與映射的前提下,網絡輿論生態系統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現實社會輿論生態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之間、網絡社會環境與現實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此概念中實現統和。
(二)互動
網絡輿論生態強調的是一種互動。與網絡輿論環境的靜態描述不同,網絡輿論生態概念的核心是“互動”,即各要素或系統之間的互動,并且關注如何通過這種互動產生一種健康平衡的輿論環境。其中,任何與輿論產生一定互動關系的環境都可以是“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要素,包括技術、經濟、政治、文化等。它關注環境中各種因素的互動。
(三)平衡
網絡輿論生態倡導的是一種平衡。生態學提出了“平衡”的概念,強調保護性、恢復性和創造性的生態解決辦法,特別強調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生態平衡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網絡輿論生態治理的目標,其核心要義在于,網絡輿論各要素系統(包括輿論主體與輿論環境及各中介要素等)通過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等作用實現結構與功能的協調與穩定,最終實現和諧共生。需要指出的是,網絡輿論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平衡,并不具有穩定性,而是具有階段性特征。而且,這里所說的平衡與正面輿論、負面輿論的多少無關,與輿論活躍程度無關,是網絡輿論各要素之間能夠互相激發、協調的一種狀態。因此,網絡輿論生態的治理目標也不是消滅負面輿論,而是實現正負輿論協調共生的健康狀態。
(四)開放
網絡輿論生態提倡的是開放和多元。網絡輿論生態概念內容豐富,可以從不同視角、不同領域、不同維度去解讀。從輿論主體來看,包括草根輿論生態、媒介輿論生態、官方輿論生態等;從具體內容來看,網絡輿論生態也分為政治輿論生態、經濟輿論生態等;從輿論平臺或途徑來看,也可以分為微博輿論生態、微信輿論生態、手機輿論生態等。
(五)思維
網絡輿論生態傳遞的是一種思維。它不單將網絡輿論作為一種“生物”現象,而是將其作為一系列的有機整體,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它將個體與群體、輿論與環境、過程與結果等有機統一起來,綜合起來進行考察。這有利于提升網絡輿論研判的客觀性、全面性和準確性。
三、網絡輿論生態的結構分層
網絡輿論生態既崇尚以人為本,將人看作是生態系統的核心,同時也強調技術理性,關注技術對網絡輿論的影響。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物質環境,及其衍生或相關的社會文化環境,成為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重要環境結構,直接影響網絡輿論生態的發展狀態,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滲透,以達到動態平衡。
(一)技術環境
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技術。各種輿論場中,媒介傳播技術直接決定和影響著網絡輿情的發生和發展,不同媒體的報道方式和手段,不同媒介平臺,均會導致輿論發生不同的走向。從總體上看,作為網絡輿論的生存環境,技術性特征是網絡輿論實現的關鍵性因素,直接影響著網絡輿論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也影響著輿論傳播的深度。如博客、BBS上的輿論傳播速度和廣度遠遠低于微信和微博。同樣,由于微信和微博在信息傳播上的差異性,也導致這兩個輿論生態場明顯不同,微信輿論主體之間的關系大多是強關系、小圈子,相對比較穩定,微博輿論場主體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弱關系,處于相對松散的不確定狀態。當然,我們所說的技術并不單純指媒介技術。其中既包括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傳播技術等純技術范疇,也包括網絡語言等影響網民發表和輿論傳播的技術性要素。換句話說,網絡輿論在其發生和傳播過程中,也受到非媒介技術規范的鉗制。比如,人們因為掌握信息技術、語言技術等關鍵資源和因素能力不同,而在網絡輿論生態環境中處于不同的位置,擁有資源多的人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輿論生態中往往成為核心或者領袖。當前,隨著自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輿論出現跨群體、跨地域、跨國界的交互式擴散,受眾由被動地接受信息到主動參與傳播信息,原有的“主流”與“非主流”、“權威”與“非權威”等概念被不斷解構,網絡輿論生態中一些關系和現象遭遇新的解讀和重組。
(二)社會文化環境
網絡輿論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構成的社會文化環境成為網絡輿論生態的重要滋生土壤,它們建構著網絡輿情的社會文化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網絡輿論的復雜性、多元性和碎片化特征。縱觀以往研究,許多都是以輿論為中心,強調輿論給社會帶來的進步和風險,卻不同程度地弱化了社會文化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受眾等等)對輿論的作用,比如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價值觀等對“網絡輿論生態”的建構和影響。換句話說,網絡輿情的發生與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形態緊密相關,其中不斷傳遞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準則、道德規范等為網絡輿情提供了空間和可能。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社會文化”形態既包括網絡社會文化,也包括現實社會文化,二者相互嵌入、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網絡輿論生態的文化圈層。但在實踐中,網絡社會文化比現實社會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更容易催生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和焦點現象,這也直接決定了網絡輿論生態的多元、多樣和多變的特征。
(三)網絡輿論
網絡輿論的發生、發展與消解有其自身的演化規律。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環境、媒體平臺、網絡話語等生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催化,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發生變化都會引發輿論的變異,由此影響網絡輿論生態的平衡狀態。當前,網絡輿論表現出以下特性。第一,輿論熱點的轉化性。具體輿論事件衍生出其他事件,某個輿論議題轉向其他議題。輿論的轉化性也帶來了不確定性。如“表哥”楊達才事件中,關注點由對包茂高速公路上重大交通事故,轉向楊達才在事故現場面帶微笑的照片。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又從“微笑門事件”轉向到“表哥事件”,從態度問題衍生出貪污腐敗問題。第二,輿論主體的羅賓漢情結。在輿論事件中,人們往往具有同情弱者的心態,如在涉及到官與民、貧與富之間的矛盾時,總不自覺地站在“弱勢群體”的一邊,其中可能會忽略事件的是非曲直。第三,輿論傳播的高度傳染性。單線傳播轉向交互傳播,傳統媒體的線狀傳播轉化為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形成了鏈狀、環狀、樹狀相結合的傳播結構,實現了輿論的裂變式傳播,速度和廣度都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迅捷和廣泛。例如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首先在推特上發酵,后來迅速在中東一些國家擴散蔓延,這種傳染力是非常強大的。第四,輿論的不確定性。網絡輿論變得越來越復雜,事實與謠言并存,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限模糊,其不確定性、模糊性、脆弱性不斷顯現。
四、網絡輿論生態的變遷
從近年來的網絡熱點事件中可以看出,知識分子作為網絡輿論的重要主體,在突發事件發展輿論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媒體和網站等平臺成為網絡輿論發展的重要環境要素,而語言文本等則成為反映網絡輿論生態圖景的重要因子。在此,僅從官方話語、知識分子話語及媒體話語的轉變,發現當前網絡輿論生態已經發生變化。
(一)官方輿論生態的大眾化
當前,傳統的官方話語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適應網絡時代人們的思想習慣,這不僅損害了人們對官員的信心和信任,也直接影響了政府形象。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后,空洞、客套的官方話語生態開始悄然發生變化,話語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進一步提升,假、空、長等不良風氣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習總書記“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生動形象的語言,成為當前官方輿論生態改善的重要典范。
(二)媒體輿論生態的“萌”化
在網絡社會中,新聞媒體成為話語權的重要掌控者,在輿論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關系復雜化的社會文化環境下,新聞媒體,無論是傳統新聞媒體還是網絡媒體都處于角色的碰撞和轉換之中,媒體的話語風格也悄悄發生了變化,一改過去較為嚴肅、拘謹、呆板的形象,變得更接地氣、更有親和力和活力。例如,2013年2月26日,人民日報微博發了條“再見了,北京”的微博,借用某夫妻移居大理的心路歷程,吐槽北京的霧霾現象,文風清新,一度成為網絡輿論場焦點這一微博的表述方式打破了媒體官方體例的束縛,成為網絡輿論生態變化的標志性事件。
(三)網絡輿論生態復雜化
當前,網絡輿論生態環境越來越復雜,脆弱性越來越凸顯,在此必須認清幾個趨勢。第一,移動化趨勢銳不可擋。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設備的地位更加鞏固,智能媒體不斷發展,尤其是智能穿戴設備爆炸性增長,其在網絡輿論中的終端作用越來越明顯。第二,媒介融合大勢所趨。從技術上看,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決定了這個大方向;從政策上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了要著力推進媒介融合。我們也看到,媒體邊界將變得越來越模糊,自媒體的出現讓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都有可能成為媒體。一些大V的微博甚至比媒體更具有傳播力。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兩個輿論場的重合部分越來越大,其輿論強度也越來越強。第三,網絡社交私密化趨勢明顯。互聯網之所以具有這么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自于網絡社交功能。當前網絡社交私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Path、whisper、無秘、吐司等用戶不斷增多。這種私密社交使網絡輿情的私密化、隱蔽性、復雜性越來越強,給網絡輿論生態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因此,我們強調多元治理模式,即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鼓勵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促使自上而下的輿論引導模式實現扁平化轉向,與此同時,要彌合官方和民間、主流與非主流的隔離狀態,促進網絡輿論生態的平衡與協調發展。
五、結語
從社會生態學視角出發,對網絡輿論生態進行重構,提出“關系”“互動”“平衡”“開放”“思維”5個關鍵詞,并從技術層面、社會文化層面與網絡輿論本體層面對網絡輿論生態的結構特征進行系統的闡釋,這不僅賦予了網絡輿論生態新的概念內涵,而且強化了網絡輿論生態平衡的治理理念。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網絡輿情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因此,網絡輿論生態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的研究體系,需要根據社會事實的發展特點而不斷調整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