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峰
【內容摘要】初中生物學習具有生活化、多元化等特點,其知識內容大多都來源于生活、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通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促進學生發掘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生物知識,實現知識的發展與遷移,對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從實際才出發,根據初中生認知思維特點及生物教學特點,從多方面闡述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學生觀察能力,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生物 觀察能力 培養策略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一定的生物基礎知識,更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相關思維或能力,實現素質教育。觀察能力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基本能力,良好的觀察能力也是新課標對學生的明確要求之一。而在當前新課改大背景下,教師注重教學效率提高,強調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培養,而觀察能力作為其基礎卻被無意識地忽略,沒有得到科學的培養與發展,導致教師在其它思維能力培養過程中出現事倍功半的情況。面對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教學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初中生物教學發展。
一、培養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
好奇心與求知欲是推動學生主動觀察、深入探索的重要動力,通過培養學生好求心與求知欲,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有利于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觀察能力顯著提高。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趣味生物知識,激發學生好奇心欲及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在課后主動參與到生物觀察中來。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運用問題引導、留白等方式,在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與探究空間,以此培養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去觀察、去探究,找到相關問題答案,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發展。
二、明確觀察目的
只有任務目標明確,學生在課堂過程中才能更好、更有針對性地依據教師教學安排,進行觀察學習。一般來說,觀察目的與課堂教學目標相結合,在預習階段告知學生,分析觀察方案與觀察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在課堂教學中要怎樣觀察、要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結論。例如,在教學《練習使用顯微鏡》一課時,在課前提出觀察目標:了解顯微鏡基本結構、觀察顯微鏡成像規律。學生在課堂上便能直入主題,根據課前預習內容與所確定好的觀察方法,得出相應觀察結論。明確觀察任務與目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高培養質量。
三、教會學生一定觀察方法與技巧
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或技巧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觀察方法有多種,如直接觀察法、反復觀察法、比較觀察法等,不同的觀察方法往往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不同的觀察對象或目標往往適用于不同的觀察方法。作為教師,要在長期教學中教會學生常用的觀察方法,學會針對不同的觀察對象選擇不同的觀察技巧,提高觀察質量。例如,在教學《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一課時,在“觀察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實踐活動中,由活動主題我們不難得出這是一個由宏觀到微觀的觀察過程,且觀察對象可以直接獲得,易于處理,故采用直接觀察法與比較觀察法相結合的方式,觀察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在觀察過程中,遵循由外而內、由表及里的原則,先觀察植物體的宏觀結構,再對每一結構制作切片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并在微觀層次上對比各部位細胞有何差異,在原有知識目標上更進一步,從更層次的角度來觀察導致植物結構差異的原因,發展學生觀察能力,提高觀察教學效益。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實踐分析,讓學生掌握在學習實踐中掌握相關方法與技巧,促進學生觀察能力提高。
四、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良好的觀察習慣優秀觀察能力的重要組成之一,也是在教學培養過程中教師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有意思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促進其觀察能力提高。其一,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耐心,許多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缺乏耐心,還沒有準備到位便開始觀察或觀察不仔細,導致觀察結果沒有達到預期,因此,教師要通過一定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耐心。其二,要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許多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沒有及時記錄觀察結果,經常出現“觀察后面忘記前面”的情況,嚴重影響了觀察效率及質量,因此教師要在日常觀察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觀察一項、記錄一項的好習慣。其三,在觀察過程中必須到位、到點,不能自我覺得差不多便結束觀察,教師要提高學生觀察的精細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求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