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琨
摘 要: 有效地進行作文教學一直是教者追求的目標,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 作文教學 全方位教學法 移花接木教學法
一、全方位教學法
當今作文,學生模仿作居多,甚至觀點和內容也是別人作品的翻版,很少有自己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如此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既是語文教師的棘手難題,又導致學生對作文的厭倦,形成語文教學的惡性循環(huán)。筆者分析了課堂教學方面的主要原因是:(1)傳統(tǒng)教學的重知識傳授、輕方法指導嚴重影響了學生。猶如繡花,學生剪貼別人的花,自己卻沒有掌握繡花的方法。作文也同樣,習慣剪貼別人的,但往往又貼得不好,便有了似抄、似寫的雜亂作文。如此下去,學生成為拼湊匠,而漸失創(chuàng)造的天性。(2)文章結構方式模式化。課堂上,一些教師往往以固定的文章模式給學生示范、評講,明確地引導學生運用單調呆板的文章方式。當然,模仿在一定階段需要,而長久模仿,必然走向反面。(3)閱讀課和寫作課相距過近。教師往往在閱讀課分析文章的做法輔導學生寫作。在范文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難以發(fā)揮。(4)脫離生活,為作文而寫文。這是寫不出好作文的最重要的原因。學生多是為練作文而作文,忘記了作文的本質。沒有生活的需求,學生會因作文無用而備感厭煩。
針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采用全方位構建教學法加以解決。從多方面,多渠道構建學生的作文知識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一,開作文生活的源泉,添作文生命的活力。生活是作文的本源,學生需要作文抒情寫志。當學生真正意識到文章是自己生活必需時,積極性就得以調動,漸漸地開始寫真言抒真情,而杜絕抄襲。面對學生久已形成的作文觀念和思維,教師首先要“以毒攻毒”,甚至把“說真話、抒真情”作為唯一條件。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糾正,學生的觀念改變了,思維放開了,教師再以常規(guī)方法訓練。教學中主要以“生活筆記”體現(xiàn)這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感悟性,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素質。比如,有的學生為生活事煩惱,把自己的想法寫進生活筆記,不僅使自己的情感得了正當?shù)男?,而且易于大家交流,幫他解決難題。“生活筆記”是在生活中寫就的,便有了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學了陶淵明的《飲酒》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對“心遠地自偏”有了創(chuàng)新性的認識,有寫:身處鬧境,也要鉆心學習,“心遠地自偏”。有寫:在同學們熱心創(chuàng)造集體生活時,個人不能“心遠”。否則,“地自偏”會造成不良的心理素質。在學生的情趣和積極性調動起來后,教師的指導和同學們的評議,就容易接受,于生活的探討中就提高了寫作水平。所謂:“有意義的寫作活動激發(fā)他們圍繞論題展開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對創(chuàng)新活動的興趣會導致他們將基本技能掌握得更加全面、更加穩(wěn)固?!盵1]
第二,在閱讀課中融入系統(tǒng)的寫作技能訓練。閱讀課上應注意分析寫法,寫作課上則不再作特意指導,有意拉開閱讀課和寫作課的距離,給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劉光老師說:“要在無形中,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接受范文的影響,不要指導學生刻意去模仿?!盵2]這種方式既保證學生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又不忽視學生的個性。老師應積極鼓勵學生獨立作文,幫助學生立足生活,張開個性的翅翼。比如,寫作詩歌,有“窗上的鋼絲網(wǎng)/那是保護的屏障/那是束縛的枷鎖/那是一堆廢料鐵/——不同的大腦”,“窗外桂花/悄悄地/總在那兒守望/香氣默默地/彌漫整個星空”,等等。學生感受著生活,表達著生活中的思考,習作雖有稚氣,卻顯現(xiàn)出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
第三,在教室墻壁上創(chuàng)辦“筆議園”,或掛專項用本。因為生活中人們都需交流和溝通,“筆議園”提倡大家課余筆談。這里有老師的心聲,有同學們的呼吁;有師生間的談心,有學生間的聊天。誰有問題,誰解決問題,都可以到“筆議園”來?!肮P議園”是為滿足同學們的交際而辦,是為解決或探討人生各方面的問題而設?!皢栴}在生活里發(fā)現(xiàn),問題在生活里研究,問題在生活里解決”[3]。學生可以在“筆議園”中緩解心理壓力,教師可以在“筆議園”中了解學生。就語文角度看,“筆議園”正是課堂作文的延伸和創(chuàng)造。
第四,隨筆談。它與“筆議園”為鄰,是對所掛學生的“隨筆”作出的評論?!半S筆談”為提高學生的評析能力而設。大家可以在這里交流寫作、修改或評論的體會,可以爭鳴。
另外,由學生自愿組織語文學習小組,并輪流負責,監(jiān)督并指導“筆議園”、“隨筆談”、“生活筆記”的正常實施,并推薦報紙雜志的優(yōu)秀文章為同學們提供文化營養(yǎng),把平常的作文輔導課變?yōu)椤吧钐接懻n”,既給同學們提供寫作素材,又訓練他們的思辨力、口頭作文能力,為書面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全方位展開作文教學,實施立體性作文教學,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chuàng)造性。
二、移花接木教學法
“花”,即他人的知識;“木”,即本體的知識。移花接木,即吸收他人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增加自己的知識。此即陶行知先生的“接知接枝”法,不要求任何事都親自實踐。當難于親自實踐時,就要以相關或相類的“做”做基礎,來理解知識。如理解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直接經(jīng)驗,即使沒有渡過湖海江河的經(jīng)歷,也可通過看雨時堂前積水上的竹頭木屑的漂泊情形,想見和理解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經(jīng)驗?!拔覀円凶约旱慕?jīng)驗做根,以這經(jīng)驗所發(fā)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體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真知識是安根在經(jīng)驗里的。從經(jīng)驗里發(fā)芽長葉,開花結實的是真知灼見”。
移花接木教學法,恰好能彌補語文教學抽象、枯燥的不足。如學習舒婷的《致橡樹》,對詩歌結尾的理解很關鍵,但對涉世未深的學生就有了難度。如果抽象地解釋:詩的結尾升華了,表現(xiàn)出深刻與博大,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學生似乎能從道理上明白,感受上卻如隔靴搔癢,很難真心體會到結尾的好處。此時,可采用移花接木教學法,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發(fā)問:A.剛來學校時,對B的感覺是:她身體修長、面容姣好,說話直爽。這些感覺趨向于B的外在特點。后來,A了解到B常常主動利用課余時間,義務為落后的同學補課,為同學們排憂解難。那A是否會更喜愛B呢?這樣,以學生的實例引發(fā)每個同學的心理體驗,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木棉不但愛橡樹的外表,更愛它的高尚心靈;木棉對橡樹“堅持的位置”和“足下土地”的熱愛,恰好說明了自身心靈的高尚。由此,學生就真正理解了結尾給木棉和橡樹在人格上所賦予的內在力量和感染力。
“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主要依賴于自己的原有知識與要獲取的新信息的交互作用。當原有知識沒有激活時,或原有知識出現(xiàn)缺乏時,閱讀理解往往是膚淺的,甚至沒有發(fā)生”。所以,運用移花接木教學法,要注意先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比如,指導學生評改作文,如果學生評改的是別人表現(xiàn)悲傷情緒的作文,就應指導學生調動原有的體驗,進入曾有的悲傷心境,想象悲傷時的舉止,這樣在情境上和作者溝通,從而較為準確地評改別人的作文。
三、角色相互轉換教學法
角色相互轉換教學法,指在教學中,為了突出自主性和主體性,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間角色的一種轉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人可以當老師,人人可以當學生,每個人都具有二重性。
在校的師范生當先生,更有特殊意義。一方面自己更明白怎樣更好地教授知識,因為“‘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4]。另一方面,在探求學法的同時,探究教法,更有利于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同時,當先生,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
角色轉換的形式有多種,但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小組的負責人由成員輪流擔當,以增強每個學生的責任心,鍛煉其組織力、協(xié)調力。同時,在全班學生中,推選出一個督導學習小組,以對各小組起監(jiān)督和幫助的作用,并主管“筆議園”、“隨筆談”等的常規(guī)工作。該小組負責人也由成員輪流擔任,課代表可長期協(xié)助工作。這樣,利用集體的力量學習、教學、創(chuàng)造,更增添了挑戰(zhàn)性和樂趣。第二,實施教師和學生換位。比如,作文評講課,在教師瀏覽作文后,可以把典型作文(好、中、差)張貼到“筆議園”,供同學們評論,并幫助學生備課、備講。評講課上,可由學生全程負責,教師只在必要時作指導即可。同時,教師當學生聽課,便于了解同學們的想法,和平常自己教學的弱點,以利于改進。作評講的學生,可以單人,也可以合作講評。并且,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抽查”、“總結”等環(huán)節(jié)也可嘗試讓學生當老師。如果教材等各方面允許,就可鼓勵學生登臺上閱讀課等。師生角色相互轉換,會使雙方享受更大的收獲。
結語
在作文教學中,要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強化有效教學的意識,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將多種教學方法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強化作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雅莉.將作文教學融入語文課教學的全過程[J].青春歲月:學術版,2012(7):16.
[2]張平.小學語文中作文教學的點滴體會——從“快樂作文”實驗課說起[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10):00123.
[3]賴世浪.語文教學運用多媒體的體會[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6(1):31.
[4]李麗艷.小學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育人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幾點體會[J].初中生優(yōu)秀作文,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