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利



摘 要: 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大學英語學習需求情況進行了調查,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英語 學習需求 調查問卷
一、引言
大學英語是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如何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一直是外語界研究的話題。教育部2007年頒布實施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鑒于全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不盡相同,各高等學校應參照《課程要求》,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 教育部的有關要求,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分析、外語教學的目標設定具有指導意義,它可以用于了解學生對外語教學的要求,分析學生成績中的薄弱環節,確定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所在。
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作為市屬高校,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如能通過全面研究學生的學習背景,系統調查學生的學習需求,需求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革,必將對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二、需求分析的內涵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NA)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術和方法,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其理論背景主要源于20 世紀60年代出現的課程開發理念,即課程開發須要遵循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學群體調整教學和訓練學生學習的三個原則(Rodgers,1980)。在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是語言課程設計和實施不可或缺的啟動步驟,它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1)為制訂外語教育政策和設置外語課程提供依據;(2)為外語課程的內容、設計和實施提供依據;(3)為外語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的確定提供依據;(4)為現有外語課程的檢查和評估提供參考(束定芳,2004)。
國外外語教學界需求分析應用于外語教學過程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1972 年,Richterich 首先提出了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模式,此后國際上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模型研究經歷了四個階段,其中以Dudley Evans和St John 的需求分析模型最為完善(陳冰冰,2009)。
國內學者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生需求問題研究比較早,有影響的代表是夏紀梅、程曉棠和王海嘯。他們的研究主要關注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并提出了相應的需求分析模型。近年來,更多的學者和高校教師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大學英語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其中趙慶紅和陳冰冰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前者通過較大樣本的問卷調查,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生需求分析進行了實證研究;后者則通過對國外需求分析研究的評述,提出了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式的理論構建。
筆者參照趙慶紅和陳冰冰的研究,以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為個案,對市屬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生學習需求進行了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內容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兩種方式,研究對象為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2014級非英語專業學生(計算機、數字媒體、漢語言、心理四個專業)。共發放問卷2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數179份,有效率達89.5%。
問卷采取封閉與開放式問題相結合的形式,題型分為單選、多選和文字描述三種。共20道問題,其中19道選擇題。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大學英語學習基本情況、學習動機、學習需求等內容。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英語學習動機
如表1所示,絕大多數學生表現為功利性學習動機,只有9%的學生是因為興趣而學習英語。進一步訪談得知,大多數學生認為英語這門學科是學校對于學生硬性規定的課程,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沒有什么實際作用。在這一想法的影響下,學生學習英語,只是為了修得學分及順利拿到畢業證及學位證。所以,學院應該完善提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并能改變學生固有認知的激勵措施
2.英語學習需求(對學校)
問卷調查及訪談均顯示,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授課方式及檢測方式單一。50%的學生希望學校開設專門的英語線上課程(網絡課程),36%的學生希望學校能舉辦相關的英語講座。大部分學生認為,本學院的英語教學形式仍然停留在教師教授——學生記憶——考試測評這一階段,不僅課程學習更加枯燥無味,而且填鴨式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被動。因此,學院應改變單一的面對面授課模式,同時使學習成果的檢驗方式多樣化。
3.英語學習需求(對教師)
表3顯示本院學生注重應試能力。2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口語比較薄弱,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學生們認為,課堂學習的大多數時間都用于學習基本語法,掌握和記憶單詞,導致口語普遍較差,學生的啞巴英語現象日趨嚴重。英語是一門語言藝術,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如果學生只會寫卻不能開口交流將不能適應全球化發展。因此,如何減少啞巴英語的學習方式是學院和英語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
3.英語學習需求(對學習環境)
50%的學生希望在全英文的語言氛圍中學習英語,也希望課堂上能有熱烈的小組討論及課后安靜整潔的自習室。目前,本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整體薄弱,相當多的學生很難適應老師的全英文授課,小組討論的課堂形式在具體實施時也屢屢受阻。調查和訪談都表明學生有很好的英語學習的愿望,但實際學習能力和愿望與需求之間又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今后英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設計要考慮的重中之重。
五、解決對策
通過對本次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本學院大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興趣淡薄,動機不強;學生雖有良好的學習愿望,但當前本院的大學英語教學未能體現和切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結合學院自身發展狀況及本院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筆者從學生主體及學院客體兩方面提出了對策。
1.學生主體
(1)端正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所有學科的學習均需要端正的態度。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英語不僅僅是學校課程學習的硬性規定,還是一門學習和生活中廣泛應用的語言,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學好英語有利于大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具有競爭力。
(2)加強聽力、口語等專項訓練。為避免啞巴英語現象,本院大學生應該在課余時間加強英語聽力及口語的專項訓練。
(3)學習方式多元化。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新世紀,學習媒介及學習工具日益增加。本院大學生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體學習英語。比如網絡了解國外英文的時事要聞,拓寬視野;通過收聽廣播提升聽力理解力及糾正發音;閱讀文學作品來增加詞匯量,等等。以自主閱讀為主,以網絡媒體及播音媒體為輔的英語學習方式將會讓英語學習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整體性。
2 學院客體
(1)開設各種英語講座或形式多樣的活動。對于大學生來說,單純的填鴨式教學必然感到枯燥乏味,而舉辦各式各樣的主題講座或活動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大一大二課程較少時開設各種趣味性的英文主題活動,如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主題活動等;大三大四時可以開設實用類的主題講座,比如英語考研講座、出國留學講座、雅思、托福講座,等等,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英語語言文化的魅力,從而喜愛上學習英語。
(2)設置網絡學習課堂。多媒體網絡學習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是練習聽力和口語的好平臺。學院可開設網絡課程,老師在線對所有學生授課,在線回答學生疑問,能夠大大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3)學習成果檢測多樣化。目前本院的學習成果檢測只局限于期中、期末的卷面考試,學生往往覺得檢測形式過于死板,進而產生應試心理,習慣于在考試前突擊復習,極大地降低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此,應該改革考評形式,在原有的卷面考試的基礎上增添其他考試形式。比如將口語測試加入期末測評,鼓勵學生平時多練習口語,以此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提高了學生整體的綜合實踐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學習和就業。
六、結語
本研究通過問卷和訪談,在2014級非英語專業學生中開展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需求的調查研究,并據此提出相應對策,以幫助學生改善英語學習現狀,同時為市屬高校今后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確定、大綱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及測試與評估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7.
[2]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2).
[3]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評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
[4]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2.
[5]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 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王海嘯.個性化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設計中的需求和條件分析[J].中國外語,2004(1).
[7]夏紀梅,孔憲.外語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初探[J].外語界,1999(1).
[8]趙慶紅,雷蕾,張梅.英語學習需求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界,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