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莉++陳保平+何小青
摘 要: 環境工程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一課多師”項目化教學模式能更好地進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本文探討了該教學模式對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打造師生關系和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必要性,提出了該教學模式實施的步驟和保障措施,并以水污染控制板塊為例,設計了教學主線和教學項目。
關鍵詞: 一課多師 實踐教學 應用型人才培養
環境工程學是池州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其經拆分后的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重要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及其他污染控制等內容,課程內容量大,理論教學為64學時,其中課內實踐教學為22學時,目前實踐教學主要采用項目化教學方式進行,但教學仍采用“一門課、一學期、一位專業老師”的傳統教學模式。在環境工程學課堂教學,尤其是在一定師資的情況下,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可以不斷提高專業教學能力。
“一課多師”教學模式是指由多名教師組成協同教學團隊,共同分擔同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展開共同授課的研討式教學模式[1],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所謂“一課多師”項目化教學模式是指根據課程知識板塊,設計實踐教學項目,每個項目確定具體的內容和教學形式,由不同的老師完成不同的實踐教學項目,由多位老師共同完成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是校內專業教師,也可以是校外技術人員,這是一種具有探究性和參與性的教學方式。
1.“一課多師”項目化模式教學的必要性
1.1推動教學團隊建設的需要
在傳統“一課一師”教學過程中,重理論教學,實踐較差,教學效果不理想,對培養應用能力作用不大。“一課多師”的教學模式在知識和實踐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教學團隊成員相互學習、信任、配合及共同進步,這是培育和發展高水平教師隊伍的需要,是推動教學團隊成長的需要。
1.2增強課程教學效果的需要
通過校內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優勢互補,既保障學生獲取專業基礎知識,又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2]。環境工程學是一門綜合性和工程性均較強的課程,課程內容量大,集合了設計、實驗和實習等各方面。僅一個老師很難完成全面的教學,需要老師分工合作,需要項目化或模塊化教學,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這門專業課程。
1.3打造新型教師和師生間關系的需要
“一課多師”新教學模式創造了溝通、分享、協作與支持的條件,不僅會增強教學效果,而且會增進教師之間的溝通,更會增進專業教師和企事業相關專家、技術人員共同交流和學習,使教師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多位老師共同完成一門課的教學,呈現給學生的是一種多樣、新奇的教育方式,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而這正是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所缺乏的。
1.4培養優秀畢業生的需要
“一課多師”課程團隊建設可以定期開展互相聽課、實驗、實訓、課程設計等,可以定期讓專業教師輪流到產學研合作基地定崗實習,還可以請有實踐經驗的人員到學校講座。這樣教學更具有實踐性,便于構建成熟的課程實踐和應用體系,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提升其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就業競爭中更具優勢。
2.“一課多師”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步驟
2.1組織授課老師
專業老師很多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性強,但應用和技能性較弱,校外專家實踐性很強,理論稍有不足?!耙徽n多師”教學模式的不同在于老師在知識和實踐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由一位老師總負責,結合各位老師的專業背景和專長,主要負責理論教學部分。校外老師可以是校外環保方面的專家,如相關企業污染控制人才,環境影響評價師、環科院設計人員、監測站監測、分析師等,結合其專業領域,主要負責實踐教學部分。在開課之前進行集體討論、制訂方案、備課等,還要確定本門課程的授課計劃與教師授課周次分配,以及同校外專家的溝通、聯系和反饋。
2.2設置課程實踐教學主線
以培養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為出發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實踐教學授課內容,內容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和處置三大板塊,每一版塊再細分小版塊,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處理工藝為基礎,形成教學專題或主線,再以項目化教學方式過渡到工程實例和具體應用上。在原有實踐教學項目的基礎上,由各位專業教師共同討論三大板塊的實踐教學項目,對教學項目進行改進,確定最終項目名稱。以水污染控制版塊為例,其教學設計如下圖所示。
2.3設計實踐教學項目和教學形式
在設計好項目基礎上,多位老師分工設計實踐教學內容,編寫實踐教學指導書,包括案例教學、實驗、實習和課程設計等,可以由一位主講或課程負責教師進行某理論版塊教學,而相關的實踐教學內容則由其他教師協助完成。這樣既可以發揮不同教師的長處,又可以讓老師們有更充分的精力和時間與學生互動,更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水污染控制篇為例,實踐教學內容設計見下表所示:
2.4教學效果的反饋
講解的效果、學生和掌握情況、實踐課的參與性等方面都需要及時進行教學效果的反饋。反饋應該貫穿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通過作業、課堂討論、實習報告、課程設計、學生談話和考試,及時收集信息,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存在的問題,并反饋到教學中。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積極實踐,主動完成各教學項目任務;而教師更好地掌控教學進度,把控教學質量,教學才更有針對性,才能真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2.5課程的考核
“一課多師”課程不應再局限于“卷面+平時”的考核模式,而應將課程實踐成績納入考核,形成“卷面+平時+實踐”的新考核模式,并且適當增加實踐成績的比例,這樣更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更好地增強學生學習效果及應用能力。
3.教學實施的保障條件
3.1教學團的建設
根據教師成員在年齡、專業、職稱、專長等方面進行組合優化,利用知識層次、專業背景、理論和應用能力等方面的互補建設高水平的教學團隊,是實施“一課多師”項目化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設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和版塊,進行合理分工,使成員在團隊發展中找準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實現更好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間關系的構建是相當重要的,由于每位教師對知識理解的側重點不同,難免會造成整個課程銜接上的不連貫,為避免獨立地就自己所負責的章節進行講授,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尤顯重要。
3.2教師自身能力提升
此教學模式,教師要編寫個性化實踐教學教案,有較強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工程應用能力,對于目前理論知識較強但缺乏實踐經驗的專業老師壓力較大。另外,由于一門課程一個學期有多名教師進行教學,因此評教會針對每位教師進行,教師間難免會有一定的評比和競爭,這對老師的心理有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是教師提升的動力和教學質量的保障。
3.3實習基地建設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方面,學校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堂或實踐教學;校企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搭建合作、溝通、互助的平臺。依據專業需求在不同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把企業的污染控制實例引入課堂教學過程,學生再到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培育出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3.4管理和考核機制
學校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還是“一課一師”,課程的學時固定,教學評價僅針對授課老師一人,這種規范化的管理較大地束縛老師多樣化實踐教學的進行,這是“一課多師”項目化教學最難克服的地方,如學時、上課地點、教學評價等,這些均不能固定,和學校的管理有沖突。協調好規范化管理和靈活性教學之間的問題是急需解決的,需要教學組織單位和教學管理部門進行務實溝通和協調解決。
一門課程的教學需要不斷地改革與探索,雖然課程目前在項目化教學方面已經實踐,“一課多師”模式在部分實踐教學方面有一定的嘗試,但后面的全面實踐還要更多的努力,以克服諸多壓力,如校企合作、教師轉型、教學管理等方面。但是隨著目前學校應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專業的調整和優化,課程的建設會有更多創新和實踐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李旭,文中,王彥海,等.基于“企業課堂”的一課多師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7):97-99.
[2]黃富革.淺談職業教育中的校企“一課雙師”教學[J].高教論壇,2013(1):117-119.
基金項目:池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14JYXM23),池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13JYXM22),池州學院質量標準建設項目(2013XZLBZ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