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關鍵詞〕家庭教育;言傳身教;人格教育
最近,坐公交車看到的一幕讓我很有感觸。
小女孩和爸爸一起坐公交車,女兒上來就坐在了老弱病殘孕的專座上,爸爸坐在了后面。爸爸發現女兒坐在了老弱病殘孕專座上,就對女兒喊:“傻孩子,快來這里,后面坐。”
女兒有些不解地問:“為什么呀?我坐在這里挺好的。”
爸爸解釋道:“坐在前面,一會上來孕婦還要讓座。站著多不舒服啊!”小女孩遲疑了一下,就站起來往后走,坐到了爸爸旁邊。看上去這位爸爸坐公交車是非常有經驗的,并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給了孩子,也很心疼自己的孩子,好像是個好爸爸。但是我們要思考一下,他的這種言行,對孩子會產生什么影響?如果是我,我不會干涉孩子坐什么位置。如果上來需要幫助的人,孩子主動讓座,我會鼓勵和贊賞孩子的行為,這樣會讓孩子養成好的品質。可是這位爸爸貌似疼愛的言行,只會讓孩子養成自私的品性,思考問題從自我出發。雖是小事,但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思維模式。
在公交車上,我還看到過另一幕。
一位爸爸抱著一個小男孩坐車,一開始爺倆一人一個座位。等到有人上車,爸爸突然把小男孩抱起來,小男孩疑惑地問:“爸爸,你抱我干什么?”
爸爸說:“寶貝,有人上車,小孩不能占座,所以爸爸把你抱起來,我們兩個人坐一個座位,這個座位要讓給大人坐。”
但是,上來的人并不多,小孩讓出的位置并沒人坐,這時爸爸又把小孩放到了原來的座位上。下一站上來很多人,這時小孩突然說:“爸爸,快把我抱起來,上來很多大人。”
這個小男孩在爸爸的正確引導下,知道給人讓座,而且顯得特別自然。這個小男孩今后的成長軌跡,和第一個小女孩的未來相比,我們就能斷定肯定不一樣。小男孩思考問題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小女孩可能就只考慮自己了。孩子之間的差距往往就是被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拉開的。兩位爸爸可能都沒注意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所以父母的言行在不知不覺中就影響了孩子的人格。
生活中很多時候,父母會不知不覺影響到孩子的人格成長。在一次逛商場的時候,我聽到一位媽媽這樣對女兒說:“孩子你等一會,我看到一個很便宜的羽絨服,我給你奶奶買下來。”這位媽媽看著很孝順,可能很節儉,但是這樣對孩子說話就影響了孩子今后的人格發展。媽媽的這句話給孩子灌輸的思想是什么?給老人買東西要買便宜的,這個孩子長大了,給老人買東西,就可能專挑便宜的去買。
如果是我,我會對孩子說:“寶貝,這個羽絨服特別適合你奶奶,我怕錯過了,所以我要給你奶奶買下,你等一會媽媽。”這樣說,那種迫不及待的孝心就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了,行孝不能等的思想就植入了孩子的大腦。
人格是什么?從字源上看,我國古代漢語中沒有“人格”這個詞,但是有“人性”“人品”“品格”等相關的詞。例如,最早講到人性的孔子曾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個體差異來自環境和教育。
黃希庭教授認為:“人格是一個人的才智、情感、愿望、價值觀和習慣的行為方式的有機整合,它賦予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模式。這種知、情、意、行的復雜組織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它包含著一個人受過去的影響以及對現在和未來的建構。”即人格應該是個體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穩定的、統一的、獨特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孩子人格的遺傳因素我們沒法改變,但是我們完全有可能也有機會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創造后天的發展機會。
接下來,我給大家講一點幫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具體做法,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帶來一定的啟發。
每當我領到稿費或拿到課酬的時候,我會對女兒說:“寶貝,我又掙到了一筆孝敬你爺爺奶奶的錢,你給他們送去吧。”女兒會夸獎我一句:“爸爸真孝順!”妻子在一旁也會附和著說:“希望你以后掙的孝順的錢越來越多。”
當女兒得知我要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封面人物的時候,對我說:“爸爸,你都上封面了,請我吃火鍋去吧!”
我說:“可以,這個星期六中午,你別忘了叫上爺爺奶奶。”
女兒說:“還叫爺爺奶奶呀!”
我說:“當然了,你想吃火鍋,你爺爺奶奶肯定也想吃,不情愿叫上爺爺奶奶啊!”
女兒說:“不是,我怎么沒想到呢?你放心吧!我這就給爺爺奶奶打電話。以后只要去外面吃飯,我就會提前給他們通知。”這樣就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孩子的孝心。
在與妻子產生爭執時,我總是退讓。女兒有時會說:“爸爸,你在媽媽面前怎么這么畏縮啊!”
我會笑著對女兒說:“這哪叫畏縮啊!這叫以妥協換快樂。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爭什么啊!爭著爭著就會把幸福丟掉的。”
女兒和妻子發生沖突時,也會來一句:“行行行,不爭了,以妥協換快樂。”
這時,我會在一旁鼓勵一下女兒。我和妻子妥協的行為也讓女兒學會了忍讓,這可能影響到她將來的婚姻幸福,和對親人的寬容,也會影響到她將來和諧的人際關系。
有一次,女兒情緒不好,我問:“怎么了?”
女兒不耐煩地對我說了一句不禮貌的話:“你看你個熊樣,一邊去。”
面對女兒的無理,我靈光乍現地來了一句:“對啊!英雄的模樣就是爸爸這個樣子的,這是我對‘熊樣的積極理解。”女兒立即被我的幽默逗樂了,不開心的心情隨之煙消云散。如果我不是采取幽默的方式,而是把女兒指責一頓,女兒不僅聽不進去,反而會加重她的壞心情。我相信我幽默的言行,也會讓女兒養成用幽默處理問題的習慣,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只要我們時刻留意,只要我們用心,就會抓住一切機會協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我認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主要是教會孩子怎么去做人。教孩子做人,在我們的傳統學問中有很多經典的闡述,比如,《大學》中提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弟子規》中有這樣一句話:“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都給我們怎樣教孩子做人指明了方向,要比西方的一些心理學深刻得多,我們要利用好老祖宗的智慧,培養好我們的孩子。
家庭是影響孩子人格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影響孩子人格的關鍵人物。一個孩子人格出了問題,心理專家和教育專家幾乎對他(她)束手無策,就像最高明的醫生,也沒有辦法醫治惡性腫瘤。請父母們切記自己的言行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的人格,所以生活中我們要慎言慎行,不能隨心所欲。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鄒城市唐村中學,濟寧,273522)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