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鈺怡
摘 要:教育的實施效果直接影響國家的發展,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與國家重視教育的程度密不可分。高職院校的發展速度隨著教育的改進而逐漸提升,高職院校越來越得到廣大考生的認可,招生率與就業率成正比并穩步上升。然而,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還存在一些不足,職業學校的特色使學生不僅得到理論方面的學習,更得到專業知識方面的實踐和探索。因此,教育需要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與改革。
關鍵詞:實踐探索;高職教育;改革創新
高職院校作為為國家輸送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越來越得到國家的重視與社會大眾的認可。教育模式的設置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對人才的需求程度進行改革與創新。職業學校與全日制本科院校的不同之處在于職業院校更強調專業性,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更加熟練,專業化的課程設計更加明確等。但在高職院校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的整體素質偏低、踐行能力較弱等,因此,應加強對高職院校的重視程度,推進新的教育模式。
一、高職院校教育模式的不足
1.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
高職院校的設立與發展是針對國家的改革發展而一同進步的,其區別于全日制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中,其特色是門檻較低,在專業化培養方面要求相對較高。但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仍比較注重成績的高低,專業實踐培養并沒有落實到實處。
2.整體素質偏低
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被動型,在高中時期成績偏低,在高考中不慎落榜的學生;二是主動型,主觀意愿就想去高職院校學習,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但在歷年的各院校生源統計中,前者仍超過一半的比例。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中學生整體素質相對偏低影響了教育改革的開展。
3.實踐改革能力較弱
職業學校的主要特色就是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三年的學制中,規定學生至少有一年時間在工作崗位上實習。然而,在多數的高職院校中,最后一年的實習,有的是學校安排的,有的是學生自己找的,還有學生因要升本科需專心學習而不去實習,以上多種因素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新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1.舊觀念上推陳出新
高職院校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既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教育理念,也不能將生硬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應針對高職院校所設立的課程特色,將專業化的培訓體系應用于課程設計中;發現某一專業的優勢所在,設立最優專業,增強學校的硬件設施,使特色專業的學生在三年的高職院校中真正做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2.全面抓素質教育
針對高職院校的生源情況,研究適用于職業學校學生的教育方案。學生的成績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自尊心與信心的發展。職業院校應設立專業的德育與心理方面的機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全面抓素質教育。傳統意義上的說教式教育在當今教育環境下顯得尤為枯燥,教師可以采取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式,使素質教育融合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手腦并用落到實處
高職院校的學制設立是三年制,對學生的學術理論水平要求相對較低,更多的教育傾向是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但多種原因導致學生在工作崗位上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學校的教育管理對學生不能單純地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而要在專業的硬件配備上使學生做到手腦并用,不能等到實習前期才讓學生淺顯地認知專業設配及工作內容。在實習期間,高職院校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與檢查,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能相匹配。
三、結論
高職院校作為現代教育的重點實施基地,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教育建設上既要嚴格按照新課改的要求來實施,又要站在時代的前沿,對教育事業的研究推陳出新。職業院校的設立在效仿本科院校的前提下實施改革,秉承了本科院校重視知識理論的學習理念,在此基礎上對課程的設立更加全面化、專業化,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專業,并進行學習培訓。但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存在很多問題,如學生的整體素質偏低、實踐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等。本文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大膽創新,將新的教育模式運用于課程實施之中,真正做到知行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彩平.實踐導向的高職思政課程改革與創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226-227.
[2]彭秀蘭.實踐導向的高職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改革實施——以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為例[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5(10):39-42.
[3]馬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課程改革創新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4(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