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農村中職學校農類專業辦學步入低谷的原因及農類專業辦學的重要性,并提出解決農類專業辦學走出低谷的相應措施,以期給中職學校辦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 農類專業 辦學低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B-0005-02
筆者在農村中職學校工作二十余年,期間目睹了農村中職學校農、林、牧、副、漁等農類專業辦學的興衰過程。目前,廣西較多中職學校普遍反映:農類專業辦學幾乎步入“山窮水盡”的境地。就此,筆者對農村中職學校農類專業如何走出辦學低谷作了初步探索,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以期能為中職學校辦學提供一些參考。
一、廣西農村中職學校農類專業辦學步入低谷的原因
農類專業在廣西農村職校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只是后來高校招生政策變化,當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學校辦學思路存在偏差,農民的思想意識存在偏差,農民工進城務工,就業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曾經輝煌的農類專業慢慢步入低谷。
(一)高校招生政策的變化
1991 年,國務院作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要求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積極貫徹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給職業教育事業帶來了春天,當時中職教育方興,師資緊缺,廣西農業大學率先成立了職業技術師范系,定向招收區內職高種養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按計劃分配。于是全區所有的農村中職學校都開設了農類專業,這對于那些進入重點高中無望的學生無疑是一次機遇,他們把希望寄托在職高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激情高漲,職高農類專業生源充足,農類專業辦學達到了輝煌的時期。1997 年以后,廣西農業大學與廣西大學合并,取消了職業技術師范系,不再招收職高農類考生,其他高校也相繼實行了這一政策,眼看升學無望,農類專業對學生不再有吸引力,農類專業“門前冷落”,辦學步入“嚴冬”。
(二)學校辦學思路存在偏差
回顧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一些中職學校對自身辦學持懷疑態度,辦學思路太窄,沒有樹立為“大農業”服務的觀念。一些學校掛的是中職學校的牌子,開設的是普通高中或初中的課程,到了高校招生錄取中職農類專業畢業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時,他們才急于開始“上馬”。等到高校取消定向錄取農類專業畢業生后,農類專業生源又枯竭。之后又面臨精簡機構,有些中職學校被拆并,在這過程中,為了給上級一個交代,或維持名存實亡的狀況,許多學校又悄然辦起了普通高中或初中班。筆者電話采訪區內的 20 所中職學校中,到目前為止已沒有哪一所學校再辦農類專業,其中有 12 所中職學校辦起了普通高中或初中,有 8 所以其他專業和極少的學生數艱難維系。
(三)當地政府對中職學校辦學支持力度不夠
筆者從電話采訪區內 20 所農村中職學校反映的情況中,了解到有些地方政府對中職學校辦學支持的力度不夠,如實習基地的征地和建設困難重重,學校硬件、軟件不健全,農類專業內容陳舊,沒有及時更新,實用性不強,不能適應市場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學生多數在黑板上學閹豬、在黑板上學修電器、在黑板上學果樹嫁接等實踐性強的技術,畢業出來的是一幫口頭閹豬、口頭修電器、口頭嫁接果苗的學生,沒有實際動手能力,家長看不到實惠,學生學不到技術,沒有辦法就業,報讀農類專業的學生當然一年年驟減,以至于枯竭。
(四)社會對中職學校的認識存在偏差
社會尤其是農村學生的家長對中職學校辦學宗旨存在偏差,他們送子女讀書最主要的目的是“跳出農門”光宗耀祖,讀中職學校尤其是農類專業被視為“沒有前途,低人一等”的代名詞,而學生自身看著父輩終年在田間地頭勞作十分辛苦,收入甚微,有的甚至解決不了溫飽問題,他們更不愿意再像父輩那樣終年守在田間地頭,不愿報讀農類專業。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到來的當下,“農”字頭專業更是被冷落,甚至被遺忘。
二、農類專業辦學的重要性
上述種種原因嚴重制約了中職學校農類專業的辦學,使之逐年步入低谷,有不少縣市中職學校放棄了農類專業的辦學。那么今后農類專業有沒有必要再辦下去?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一)國家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是有力的政策保障
從十七大報告中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到十八大報告中的“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現代”兩字的加入,賦予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的目標和內涵。因此,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農類專業要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任,擔起“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新農村、推進‘四化同步”的重任。我們要把農類專業提到重要位置,將之辦好辦活辦出特色。
(二)我區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薄弱,勞動者素質低是一個突出問題
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的情況依然存在,文化素質低成為我區貧困群眾獲取先進生產知識和技能的巨大屏障。有知識、有文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和市場流程的新型農民數量有限,極為稀缺。因此,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一些地區粗放經營、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刀耕火種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仍然存在,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以農類專業為支撐,給這些農民掃除農業技術文盲。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中職學校農類專業招生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初中生,而是要面向當地沒有掌握農業技術的農民,只要我們把校區擴展到農村,擴展到田間地頭,何愁沒有生源?
三、農類專業走出辦學低谷的措施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和發展的重要性之所在后,到底該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讓農類專業走出困境呢。
(一)打破行業條塊分割,實行農科教統籌
打破行業條塊分割,實行農科教統籌。比如再就業培訓,組織部、勞動局、人事局、文化局、教育局、農業局、畜牧局等各自為政,有的培訓交叉重復,既浪費人力,又浪費財力,如果能整合職教資源,打造具備產業對接、人才培養、科研服務、校企合作等功能的職業教育平臺,成立職教中心,形成“大職教”格局,由政府統一來抓,讓職校去實施,相互借“勢”,職校就能辦活、辦出特色。
(二)借精準扶貧之風、“三農”之風,把校區擴展到農村的田間地頭
這一做法的關鍵是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統籌培訓資金。在對貧困農戶的調查中,筆者發現,有的農民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政府撥發的扶貧資金他們不是用來生產,而是首先拿去應酬,結果政府年年扶貧,農民依然年年貧困,如果換另一種方法通過技術扶貧,讓他們通過科學技術實現增產增收,這就能夠達到徹底扶貧的目的。在這一點上河池某縣中等職校做得好,他們受到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率先在 1998 年開始開設技術扶貧班,讓各鄉鎮推選需要扶貧的貧困農戶到培訓班就讀,學習科學種養、生態農業等知識,培訓結束后政府又給他們小額信貸作為啟動資金,搞家庭種養增加收入,現在許多農戶已成為當地致富的帶頭人,形成“星火燎原”的良性循環之勢。這樣看來,我們把中職招生培訓的對象由初中畢業生擴大到各種年齡結構,需要提高現代農業技術的農戶上,把校區擴展到當地農村的田間地頭,中職何愁沒有生源?何愁辦不出特色?
(三)根據市場需求加強教師的專業更新和開設專業
從中職農類專業的基本情況看,目前農類專業內容陳舊、落后、知識貧乏,針對這一問題,中職學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職業學校從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資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同時中職學校還要建立市場信息預測領導小組,研究中央的農業政策,研究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及時更新農類專業的培訓內容和教學計劃,使學員能學到跟得上市場需求的先進技術和致富絕招,學員得到實惠,就不愁沒有學生登門求教。
(四)構建“培訓、生產、供應、銷售”一條龍服務,刺激學員學農愛農立志興農
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來自于需求的約束使實物產量偏好風光不再。賣糧難、賣果難、賣豬難,增產不增收構成對農業的新困擾。缺乏經營知識的農民既要面對國內市場的瘋狂競爭,又要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角逐,顯然他們處于劣勢。即使有技術種得出養得出,也落得個“豐收成災”的后果。反反復復的失利,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消失殆盡,他們寧愿外出務工,也不愿在農村發展種養業。留守的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的思想意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農業生產經營上更是粗放,造成惡性循環。針對這些問題,今后當地政府和中職學校不但要肩負起技術培訓、生產指導的責任,還要引導他們尋找市場、銷售產品,排除他們思想上的顧慮,使“培訓、生產、供應、銷售”成為良性循環的產業鏈。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嘗到甜頭后,他們生產的積極性、學習技術的積極性都會大大提高,這樣就能“務民于農?!?,達到通過技術謀發展的目的。
(五)“寬進嚴出”,讓學生真正學到技術
這與十八大關于職業教育要改革招生和教學模式、擴大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覆蓋面一致,當前中職學校發展良莠不齊,以招生行騙、學校疏于管理、學生學不到技術、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現象時有發生。中職學校要得到社會的信任,必需端正辦學思路、樹立面向農村、服務農村的思想,在招生上從寬,學生行為規范和技術考核上從嚴的方法。也就是說招生的對象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樂于到中職學校學技術的都成為招生的對象。學生招進學校后,一定要抓好常規管理,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教他們學會做人,在專業上要開足課程,教學內容上要少講理論,多講實用技術,多講致富絕招。教學方法上要做到“怎么做就怎么講,怎么講就怎么做”,同時要辦好學校實習基地和學生的家庭實踐基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努力培養出會做人、基礎知識扎實、專業技術過硬、動手能力強的畢業生,力求幫助每一位畢業生都能找到致富的門路。
(六)把中職送生任務當做初中學校的一項評估內容
目前我們提倡素質教育,但評價的標準尚未完善,升學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學校教學質量以及學校生命力的標準,為了讓學校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他們盲目追求升學率,灌輸的是升學思想,學生無形中有不能讀高中上大學是低人一等的意識,因而即使升不上普高,寧愿去打工,也不愿讀中職,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上級主管部門要從大局出發,把中職送生任務當作初中學校的一項評估內容,完不成任務,可以一票否決其教學質量,讓初中學校從大局出發,從提高全民素質出發,端正辦學思路,支持中職學校辦學。桂東某縣 2005年以來一直堅持這一做法,使職校辦學迎來了春天,如今已發展成為區內中等職業教育示范學校。
總之,如果我們既端正了辦學思路,又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通過上述多方面的努力,我們農村中職學校農類專業就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活力。
【作者簡介】陸翠芬(1972— ),女,廣西田東縣人,廣西百色市田東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教學管理。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