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仙


摘 要:為適應新課改需要,滿足職業教育和學生就業的實際需求,中職學校自主開發校本教材勢在必行。本文以浙江信息工程學校龍頭專業——機電專業校本教材開發的實踐為依據,從校本教材開發的必要性、教材開發的基本過程、校本教材建設的初步成效和建設過程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為機電專業校本教材建設提供范本,也為中職學校其他專業教材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 機電專業 校本教材 建設路徑
中職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大量的一線勞動者都是由中職學校培養、輸送的。中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根據市場需要培養人才,已成為中職教育界的共識。中職專業課教學作為中職教育的重中之重,往往是中職學校辦學特色、辦學優勢和水平的直接體現,更需緊跟實際,面向就業。這就要求中職專業課教材必須以課改要求為風向標,體現就業的導向性,專業課教材建設因此成為中職學校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現有機電專業教材的缺陷
以筆者學校機電專業目前使用的教材為例,機電專業教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材難度高于學生的接受能力
中職學校招收的學生基礎較弱,很多機電教材在編寫時沒有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出發點,內容過多、過難,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教材的應用性、實用性較差
當前,中職機電專業多沿用已有中專或大專教材,沒有反映對工人技術等級標準的要求。此外,現有教材普遍偏重理論,側重于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缺少與實際工作崗位的聯系,對學生的未來工作缺乏指導性,沒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殊性。
3.教材形式單一,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
目前,中職機電專業教材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以專業技能課教材為代表,多采用傳統結構,知識系統符合教學習慣,但難以和工作現場接軌,難以將學生帶入工作現場的角色;另一種是以項目和任務的形式編寫的教材,雖然突出了學習目標和任務,但知識比較籠統,對基礎較差的中職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偏大,得不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4.實訓缺乏企業技術的支持
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了生產現場模擬訓練和真實訓練的實踐環境,沒有高質量的實訓基地,就不可能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筆者學校的實訓教學雖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實訓教師大部分由學校專業教師擔任,缺乏企業實踐技術的支持。實訓基地的外延作用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5.對實訓教學質量缺乏有效的監控與管理
學校專業教師缺乏下廠頂崗輪訓的經驗,不能很好地掌握某一專門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實際生產工藝過程,也不能及時接觸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并反饋在教學上;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大部分學生仍習慣于在教師的督促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質量不高。
二、校本教材開發的基本過程
1.市場調研
分析地區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作為與地區經濟發展和個體擇業就業的聯系都極為緊密的教育類型,中職教育必須明確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規格,這就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需求調研。故校本課程開發的第一步就是成立以專業教師為主體的課程開發組,以集體研討的方式確定調研對象、調研內容,制定調研表(表1)。
2.課程分析
人才培養立足能力本位,并擬訂具體培養方案。校本教材開發的關鍵是在市場調研和職業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分析,將工作任務轉換成課程,這通常由專業教師在專家的指導下完成的。專業教師廣泛進行理論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課程開發模式,綜合運用資料查詢、調查歸納等多種方法,結合機電專業工作任務與崗位能力分析,最終形成包括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核心課程和訓練項目說明等在內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制定課程標準
開發項目化的校本課程。課程標準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評價、教材編寫及實驗實訓設備要求做出的指導和建議。好的課程標準應該準確反映課程的實施理念,同時,關注學生獲得專業能力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筆者學校課程開發小組既有機電專業教師,也有相關企業骨干,結構合理;在理論方面,課程小組成員系統學習了職業教育研究所姜大源教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在借鑒學習包開發及雙元制課程設計等理念的基礎上,以實踐促改革,以歸納促反思,制定了機電專業模塊化課程標準,形成了符合職業工作順序的串型結構;依托校方相關實訓設備或產品,將具體的工作過程分解為相應的工作任務,以任務為導向,按單元目標→工作任務(項目)→技術實踐知識→技術理論知識→拓展理論知識→練習→學習結果評價的結構,開發了相關的校本教材。
4.校企共同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崗位能力課程體系
參照相關技術領域的職業資格標準和對職業行動能力的要求,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建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為重點培養目標的課程,突出工學結合,形成人才培養方案。
(1)制定職業標準:由校方和企業專家共同參與,主要依據為相關行業的職業能力要求。
(2)劃分職業能力模塊:主要依據為相關職業標準。
(3)開發項目任務:主要依據為相關生產任務及能力訓練要求。
(4)制定考核標準和辦法:主要依據為職業標準及行業標準。
(5)編寫校本教材:主要用于生產性基地的教學,突出工學結合。
5.校企聯合開發工學結合的專業核心實訓課程
筆者學校與湖州巨人機電有限公司、湖州雙力自動化科技裝備有限公司、湖州大東吳電機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采取循環法,共同開發以項目和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優質核心課程。
三、校本教材建設的初步成效
1.教材在難度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