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鋒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教育領域都成為主流,也是新課改要求小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學習能力。學生在小組合作教學活動中,不僅能夠獲得一些必備的數學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集體意識;在提高他們數學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在大班額現狀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展開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十分必要。
關鍵詞:大班額;小學數學;小組合作;組建小組;小組探究;小組展示
隨著義務教育以及新課改的發展,大部分人都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這也使小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廣泛,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那么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大班額的問題,幾乎每個班級中的學生人數都在40人以上,導致教師無法兼顧所有學生的實際數學學習需要,教學效率也趨于低效。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是按照科學的分組依據,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教學。這就降低了教師的管理難度,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數學課堂之中,是解決大班額與高效教學之間的矛盾的有效策略。下面,筆者從將學生分層,組建科學小組;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注重小組展示三個方面,討論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一、將學生分層,組建科學小組
實際上,很多教師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數學教育活動,但是他們總是采用就近原則,或者是讓學生自由組合參與討論。這種不科學的分組使得一部分中等生以及后進生無法參與,小組合作教學效率也比較低下。因此,教師必須先將學生進行分層,組建科學小組,使每個小組內包含尖子生、中等生、后進生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組建小組時,我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歷年數學成績,并簡單據此將學生分為后進生、中等生、尖子生三個層次。然后,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兩兩一組,一組尖子生選出一組中等生、一組后進生,然后中等生與后進生進行反選,最終構建科學小組。這樣分組不僅考慮了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的同學關系,這是保證小組和諧、健康發展的前提。
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
在組建科學小組之后,教師就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數學探究活動。然而,在這之前,教師也要讓小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允許小學生在小組內保留不同的意見。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每個學生在小組探究內都必須有明確的分工,負責不同的問題。教師也要在班級中進行巡視,檢查是否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和探究。在“路程、時間與速度”一課中,我先用一句話導入課堂:“同學們都知道,在跑步比賽中,用時最短的同學獲得跑步冠軍。那么,你們知道路程、時間、速度的關系嗎?”由于學生都參加過跑步比賽,他們能夠大致推測出路程一致,速度越快,時間越短。于是,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他們的推測是否正確。小組內可以自行測試,學生內部有兩名同學進行比賽,一名同學負責計時,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數據。然后,小組內部可以根據自己的測試結果,將其延伸到生活中的路程問題上,比如汽車的行駛路程與速度關系等,重新進行驗證。這個探究過程遵循由具體到一般的客觀規律,更便于學生探究與理解數學概念。
三、注重小組展示
很多教師雖然會展開小組討論,但是在展示探究結果的時候,沒有正確區分小組與個人,讓學生依然以個人形式回答問題,比如有的學生說:“我認為,……”教師也習慣評價學生個人的學習思路,如“你的思路很好”等。學生無法樹立集體意識,他們不懂得團隊合作的技巧,導致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小組展示,任何評價或點撥都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圖形的分類”一課中,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自行總結出常見的幾何圖形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選出一位同學,代表本組進行發言。在某些情況下,我也會隨機抽選出一個同學,讓他代表小組進行回答。在評價小組活動的時候,我會說:“你們小組總結得十分全面,但是老師希望你們能夠將這些圖形分類變得更加細化。”“還有其他小組需要補充嗎?”不僅如此,我會根據每一次的展示結果評選出“最佳小組”,激勵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更加積極。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實現共性與個性的協調發展,讓絕大多數小學生都能夠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利用,解決大班額下學生不好管、老師不好教;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下”的問題。教師要將學生分層,組建科學小組,保證組際的公平性與組內的差異性;教師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師要注重小組展示,保證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教育效用。
參考文獻:
[1]陳國鋒.淺談大班額環境下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4).
[2]羅銀萍.小學數學大班額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