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川
【摘要】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利用數學思想、數學知識來改造我們的現實生活。如何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是我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數學教學中就應該聯系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努力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體驗數學;培養意識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利用數學思想、數學知識來改造我們的現實生活。如何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是我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小學數學教材非常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新《數學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體驗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些都體現了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努力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無窮樂趣,體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習求知欲
數學學習是一種符號化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相結合的一種學習過程。數學就是生活的再認,概念從生活實際引入,問題從實際得出,最后再回歸現實。兒童的思維能力發展是從動作思維過渡到形象思維,再過渡到抽象思維。因而,要加強數學生活化,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學數學。就是說,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熟悉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生才能真正學好數學知識。
比如,我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 時,我先讓孩子們伸出小手跟老師做手指游戲,以此激發興趣。當孩子們在愉快的游戲中,我忽然讓孩子們停下來,說:孩子們請停下來,看著你的小手,回答下面表格里的問題:
當孩子們填到20只手、100只手有多少個手指?學生只能列式但不能一下說出來得數來,可老師一下就知道得數是100和500。孩子們十分疑惑,而且很多個5寫起來非常麻煩,怎么辦呢?有沒有一種比較簡便的算法呢?于是我借助孩子們求知的欲望,說:想知道老師為什么沒做加法就一下能說出50、100只手的手指個數嗎?學生齊聲說“想”。緊接著我就讓孩子們觀察主題圖,進行新課教學。
這樣的設計,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主動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的效果,為學習乘法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的特點,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點,對周圍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對生活中的問題很感興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會使學生更喜歡數學,愿意學數學。
如我在教學“整理和分類”時” ,我這樣設計:
師:3月8日是什么節日? (生:婦女節)這天,我很榮幸收到了2份禮物,是什么呢?你們猜猜。瞧,我把它帶來了,哇,是兩束美麗的鮮花。孩子們,你能幫老師算算我一共收到了幾朵花嗎?(學生匯報:4+4=8 。)
師:你是怎么想的?(生:我是把左邊和右邊的合起來。)
師:你還有其他的算法嗎?(生匯報:5+3=8。)
師:你又是怎么想的?(生:我是把紅色的和黃色的分開再加起來。)哦,我聽明白了,你是把紅花分一起,黃花分一起,然后加起來,你真棒。然后我抽學生幫老師來實際的分一分。
師:孩子們,剛才這個孩子把紅花分一起,黃花分一起的過程就是分類。板書:分類。 分類就是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然后再讓學生舉一舉生活中的一些分類的現象。這節課,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學習效果非常好。
三、回歸“生活天地”,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用。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去模擬同時相向、同時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相遇問題中常見的專用術語有了清晰的認識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四、設置“生活背景”,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后,可讓學生充當某些角色,如營業員,裝修工人,車間工人,調度員等。當他們運用學到的知識去學著安排生活。如學習了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后,讓學生當空調零件裝配車間主任,合理安排各組人員人數的編排,使生產效率最優化。當學習了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后,結合學校在去年給操場鋪磚地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題,讓學生到實地測量一下,我們的學校要買多少磚。學生經過實踐發現,首先要對場地進行測量,包括小路、花壇的相關數據,再對測得的數據進行估算大約需要多少磚,最后要動腦筋思考,如何把磚進行分割,來鋪設不規則的地方,并且要做到不浪費。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帶到生活中,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綜上所述,我認為數學教師的任務歸根結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識更兒童化、生活化的設計引進課堂。讓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用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各方面的實踐能力,才能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