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孜萬古力·阿不拉
摘要:物理課程的構建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物理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學;教學質量
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更側重對知識性與專業性的強化,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即教師和學生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對知識內容的學習掌握上,過于注重結果,忽略了教學過程,很容易造成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氛圍枯燥。長此以往,對于物理課堂的學習效率必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不斷給初中物理課堂注入清新的活力,真正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中既掌握知識,又發展技能,更感受快樂。
一、貼近學生生活,提高學習效率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
能力。”也就是說,教師要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提高物理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光的折射定義。在授課時,我向學生解釋了“海市蜃樓”的形成原因。之后,我又讓學生回憶了一下在星光燦爛的夜晚仰望星空,會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閃爍不定,像人“眨眼睛”一樣。趁機我向學生提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理解光的折射,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而為實現高效的物理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先學后教”,提高學習效果
目前較先進的一種教學理念提倡“先學后教”,即教師在課堂剛開始時,激發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學生自學完成后,由教師引導獨立完成相應的問題,之后由教師檢驗學生自學的成效,后由教師指導總結修正方法,重新完成問題。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不是學習的主體,而站在學生的身旁,是學生的陪伴著,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在課堂教學中,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教師可以設計適當縮短課堂教學的時間,留出空間來讓學生當堂訓練。例如,在剛剛學習電學時,教師在課堂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之后,就可以將課堂初始時給學生做的演示實驗開放給學生,鼓勵學生用演示實驗的工具進行自己創作的小實驗。注意目的是讓學生體驗“電”的概念,熟悉“電的工作方式”。及時在理論培訓之后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夠有感性的認識,可以讓知識在大腦圖示中形成更加牢固的認知網絡圖。
三、開展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識,但在學習中還是需要依賴教師。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學生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積極開發自主學習行為,讓學生為之后的繼續深造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合作學習多以小組合作形式為主,目的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做探究性學習,共同努力完成所安排的學習任務。物理電學實驗的教學可以利用電學實驗的特點,安排幾個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全班同學分層幾個小組,探索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對于實驗結果的影響,并討論任務的完成思路。合作學習的優勢不言自明。以學習歐姆定律為例:在正式教學開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總結前面學習過的電流、電壓與電阻三個基本物理量,并嘗試探索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導課之后,進入正式的合作教學階段。首先,將全班同學進行分組。推薦使用科學異質分組,盡量讓每組的學生有豐富的種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在小組中的獨特位置,這樣利于老師為學生安排任務時,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任務能做。其次,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實驗方案,教師根據每小組所選擇的實驗方案選擇兩位同學連接好實驗器材并調適電表(電壓表用0-3V量程,電流表用0-0. 6A量程)。然后,選擇另外兩位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當電阻不變時,改變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探索通過電阻R的電流與電阻R兩端電壓的關系;當電阻R發生變化時,可以通過改變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來保持電阻R兩端的電壓不變,來研究通過電阻R的電流與其電阻大小的關系。之后,確定每組內的數據記錄員,詳細記錄上一步驟中兩個分步驟說得出的實驗數據,組織小組成員分析討論實驗數據,形成初步結論。最后,教師再組織全班同學對所做的實驗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歸納出歐姆定律。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有許多摸不著、看不到的現象,學生對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現象缺少豐富的感性認識,很難理解和掌握,更談不上什么創新。而物理教學中大量的內容又是實驗無法直接向學生提供的。例如:天體運動、大型船閘、航天發射、磁場、電流方向等,這些學生都難以見到的、有重要物理意義的教學內容。可利用電視錄像或多媒體課件,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把所講的對象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快為慢、化繁為簡,從而把看不見、看不清的東西通過多媒體變成看得見、看得清,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遙遠的東西變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聲、色直接付諸于學生感官,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創新活動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時空環境,學生見其形、聞其聲、觀其色,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加深認識,形成影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復雜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積極的思維,使教學難點得到了較好的突破。
結語: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檢驗教學效率的最終指標。為了創建高效教學,教師需要在課堂中設計多種情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運用度,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快樂中提高。
參考文獻:
[1]尹偉權.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 提高物理教學質量[J].新課程(上);2013(02).
[2]李澤林;徐玉丹.轉變教學方式 打造物理高效課堂[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