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剛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奠定學生語文基礎,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陣地。本文從有效開發和利用教材,強化語文情境表演,加強學生朗讀訓練指導,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等方面就如何加強新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分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激趣;教學效率
有效教學是傳授知識、交流情感、培養智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強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語文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所在。能否得以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挖掘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取決于教師的授課能否做到與文本的有機結合。那么,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多年課堂教學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在這里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把握好課文內容,有效挖掘教材資源
新的課程改革理念倡導教師要開發和利用好教學資源。在開發利用資源方面最容易開發的教學資源就是我們的語文教科書。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一點在于教師首先要鉆研、理解好文本內容,理清文本內容的來龍去脈,明確“三維”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挖掘文本當中培養學生能力的各種因素,有效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任課教師如果自身對文本吃得不透,不能充分了解文章的編寫意圖,教學“三維”目標制定得不夠充分,教學重難點不突出,甚至偏離文本主題,便很難做到開發和利用好教科書,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語文課堂上冒似一問一答的熱鬧場面,其實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不一定足夠深入,課堂教學深度容易停留在淺表,缺乏必要的挖掘,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每備一篇新的課文,都應當先認真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水平,標出學生難于理解的詞語,對學生便于理解這些詞語提前作好準備。為了做好閱讀示范掃除學生的閱讀障礙,教師應事先將課文認真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于把握的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標上重點號,備課時將學習方法寫入教案,便于在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使用教學參考書的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分析,將每段的段意詳細的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應先寫在課本上,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不看教案進行執教,但卻不能脫離教科書上課。一堂好的語文課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怎樣的模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用一定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但是否開發利用好手頭的教學資源卻是衡量教師課堂教學效益高低的重要標準。
二、培養學生語文興趣,調動學生共同參與的積極性
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途徑。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小學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水平出發,教師可設計一些能夠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環節和內容,以充分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樂此不疲。如:在教學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三個小板凳》一課時,可分別給學生準備“三個小板凳”的頭飾,然后分小組以“三個小板凳”故事自述的形式組織學生分組表演。這樣將課文內容結合在孩子們感興趣的表演中,激發了語文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內容,也培養了學生表演的能力。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充分激發起來,教學內容才會像面包一樣被學生吸收和吞食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挖掘這一因素,把語文能力與素養的提升有機地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當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才能得以高效發揮,語文綜合能力才會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真正將“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這一新課程教學理念落到實處。
三、強化朗讀指導,多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
朗讀是理解的基礎,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蜻蜓點水,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正如一代名家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讓學生在閱讀中設身處地的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通過讀不但能夠了解作者在說些什么,而且還能與文章作者的心靈保持相通”。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朗讀在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得以充分提升。讓學生在這樣的書聲氛圍中,逐漸融入情景,感受祖國語言的魅力和文字內蘊的意味深長,只有在學生不斷的朗讀練習中才能真正達到熏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學生想象和分析能力,促進語文閱讀分析能力的形成。
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經常置身于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思維意識和探究動機。如在執教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昆蟲世界》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事先給學生創設如下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的方式完成。如:昆蟲世界里邊都包括哪些動物?昆蟲與人類有哪些關系?等問題,這些問題同學們是根據平時的知識能力完成不了,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自已親自查閱資料才能完成,這樣有效培養了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查資料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新課程教學中的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地更新理念,改進教法,充分開發和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多給學生創設便于參與的問題及情境,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突出朗讀教學,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閱讀理解,落實好“三維”目標,從根本上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淮清舒.新課改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1,(10).
[2] 唐亞麗.困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幾個問題[J].新課程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