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平
摘要: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是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跟小學數學教學緊密的統一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學習中感受生活,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撲捉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關鍵詞:學習興趣;教學生活化;數學思維;趣味性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更快樂,這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要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驅力。教師可通過創設不同生活環境,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不斷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現、思考和認識周圍的世界。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感覺到身邊的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情。例如,在五年級數學下冊中我們會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在解釋這兩個概念時可以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例子,冰箱放在屋內占據空間的大小就是冰箱的體積,而里邊所能容納東西的空間則是冰箱的容積,借用同一事物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體積與容積的關系和區別。學生對冰箱并不陌生,這樣的直觀講解能夠讓學生進行舉一反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也會得心應手。
二、合理重組教材,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在教學中很容易發現,小學生對教材上貼近生活的內容比較感興趣,這就是教材和生活元素整合的效果。教學內容若遠離小學生的生活,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不高。因此,數學老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進行選擇,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導教學中,小學生對身邊的實物比較熟悉,若能夠把數學教材生活化,對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是很多有效的。比如,在進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教學時,以生活中常見的“乘坐公共汽車的總人數”為例,假如車上本來有35人,下一站下車了8人,又上來了11人,請問現在車上有多少人?如果在下一站又下去6人上來4人,還有多少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將看似枯燥的數學算式轉化為生活實際問題,一方面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明白了數學的現實意義。讓教學內容體現生活,感悟生活與數學的內在聯系。
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后,讓學生在自己的照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我讓學生回到家里去計算一下金魚缸(長方體的)、紙板蘋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積。教學了“認識時間”后,布置學生:①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安排表;②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天。認識軸對稱圖形后,可讓學生到校園外觀察,找一找生活環境的那些地方運用到軸對稱圖形。這樣,既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也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的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其自身的規律,老師要對學生的興趣發展特點有所了解,在創建情境中要注意情境與生活的貼近程度,兩者的有效結合才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契合點。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培養學生用數學思維和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則會有自信心去解決,這也是鞏固和提高課堂數學知識的方式之一。又如,六年級的“百分數的應用”一節的教學,以生活中常見的“折扣”為例開展教學。不少商場在節假日期間推出一系列優惠活動,學生也經常見到,如有的服裝專賣店打八五折或七折等活動,有的學生對此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不知道打折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師可為學生設置生活化的情境,自己扮演商家老板,為各種服裝作促銷活動,假如裙子和褲子的定價都是100元,裙子本打八五折、褲子打八五折,標出各自的折后價。老師在引導學生將原價和折后價作對比,逐步了解其中的奧秘,認識到“折扣”的數學意義,在日后逛街時可自己算出折后價,提高知識運用的能力。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構建,不僅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實踐、創造應用、思考學習的能力,還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數學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中靈活運用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