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邦



摘要:《巴黎協定》的達成宣告全球將正式進入“自主——貢獻承諾”的新的減排模式,這既為清潔發展機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如何在新形勢下解決清潔發展機制在國際和國內層面上面臨的挑戰,推動清潔發展機制的良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形勢;清潔發展機制;現狀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326-02
《巴黎協定》的達成宣告世界應對氣候變化治理機制將從以自上而下治理機制的《京都議定書》轉變為《巴黎協定》以自下而上治理機制的為主,同時兼有自上而下治理成分的混合型治理機制,并承繼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確定了自主——貢獻承諾的減排模式。因而中國清潔發展機制(以下簡稱CDM)如何直面現狀與挑戰,并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尤為重要。
一、國際層面上中國CDM項目的現狀及挑戰
1.碳排放供應穩居世界第一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理事會(簡稱EB)按注冊項目預計分配的核證減排量來算,中國的預計分配CERs量已占據總分配量的半壁江山。如圖1所示:截止2016年11月30日,全球在注冊項目的預計CERs總額:1001467450噸,其中中國占東道締約方注冊項目的預計CERs總額的百分比達到了59.5%。
2.預期cERs量穩步上升
按締約方過去的發放率計算,中國發放CERs項目的預期CERs量將逐年穩步上升。2012年中國的CERs發放量為601 804693.3噸,2013年為744331796.2噸,2014年為845619846.2噸,2015年為937323530.8噸,2016年為1014472443噸,2017年為1077665084噸,2018年為1125026513噸,2019年為1161132877噸,2020年達到1189149507噸。
3.注冊項目數量占據半壁江山
從注冊項目數量來看,中國注冊項目數量比例近五成。如圖2所示:截止2016年11月30日,中國在EB注冊項目已達到3763個,占總注冊項目的48.57%。
4.注冊項目數量和價格呈斷崖式下降
目前在CDM市場僅剩歐盟的情況下,受歐債危機和歐盟減排新政策的影響,中國CDM項目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CDM注冊項目數量呈現斷崖式下跌,從2012年的最高峰1819個,到2013年61個,再到2014年19個,降到2015年只有1個,其下降趨勢愈發不容樂觀;二是CERs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CERs交易價格以2011年6月為分水嶺,2011年6月以前作為全球碳交易市場的黃金期,CERs交易價格在10--23歐元,噸,但2011年6月之后,CERs交易價格呈現斷崖式下降,長期在0.3-0.5歐元,噸徘徊。
二、國內層面上中國CDM項目面臨的問題
1.項目區域性分布失衡,偏重西部地區
截至2016年08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的全部CDM項目5074項,其中川、滇、蒙、甘四省、自治區就長期占據了前四位置,整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廣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十二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批準項目為2 566個,占了50.57%。
2.項目結構失調,偏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如圖3所示:截至2016年08月23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的全部CDM項目5074項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為3733項,占到了總項目數的74%。這也間接說明我國能源消耗基數大、能源消耗浪費嚴重,“能源型”項目,技術含量低,競爭力弱。
3.項目注冊率和簽發率雙低的局面依然嚴峻
如圖4所示:從項目數量來看,截至2016年08月23日,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全部CDM項目為5074項,在EB注冊的全部CDM項目3763項,注冊率為74.16%,已獲得CERs簽發的全部CDM項目1526項,簽發率僅為30%(截至2016年11月30日)。從估計年減排量來看,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全部CDM項目估計年減排量為782052999tCo2e,在EB注冊的全部CDM項目估計年減排量627392709tCo2e,注冊率為80.22%;EB簽發項目估計年減排量351441726tCo2e,簽發率為44.94%。
4.全國統一碳市場及碳定價機制尚未形成
自2013年中國開始試點碳交易以來,目前已經有8個試交易點,為推進企業碳資產管理、活躍碳市場交易及構建全國統一碳市場積累了重要的經驗,但也區域分割了碳交易市場,催生區域保護政策,交易量未呈現規模性等問題,截至2016年上半年,三個完整履約期共交易6758萬噸,交易金額23.25億元,與歐盟等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據測算,未來我國碳市場的年交易量將達到30億至40億噸,規模最高將達4000億元,因此早日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及碳定價機制,對于提高碳資產投資價值,推動控排企業提高能效,促進CDM項目良好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新形勢下的改革和發展
在自主減排模式大環境下,我國應抓住國際減排成果轉讓的機遇,推進國內CDM項目的轉型,創新自主減排模式和交易模式,提升我國碳排放交易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1.健全(DM項目法律法規及監管體系。在新減排模式壓力下,迫切需要政府加強管理,健全CDM項目的管理機構、政策法規,引導、培育和規范CDM市場。一是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及CDM項目的立法,完善CDM項目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對參與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作出明確的規定。二是建立CDM項目資質系統,明確項目中介機構的資質標準,促進CDM市場的規范運作。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監管的體系,明確碳市場建設的管理模式,劃定各方的權責,保障碳交易制度順利進行。
2.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步伐。一是積極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立法,盡快出臺《企業碳排放報告管理辦法》、《碳交易第三方核查機構的管理辦法》和《碳交易市場交易管理辦法》,完善全國碳交易市場的立法體系。二是完善監測報告和核查制度,統一各地核查工作的程序。三是建立碳定價機制,讓市場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3.建立激勵機制,促進(DM項目區域和結構協調發展。發展CDM項目是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國家統一建立系列規則與標準,也需要配套出臺相關的金融、財政、稅收等扶持政策,激勵各級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CDM項目的實施,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CDM項目區域和結構發展失衡的問題,引導CDM項目良性協調發展。
4.培育專業化中介機構,提升(DM項目品質。一是國家應結合我國實際,盡快制定相關支持政策,促進我國CDM項目的專業化中介機構的良性發展,充分發揮其在促進CDM項目發展中的專業咨詢優勢,提高我國CDM項目的注冊率和簽發率。二是鼓勵碳金融產品創新,開展多種形式的碳金融創新,推出碳期貨、碳遠期、碳債券及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提高CDM項目的融資能力。
5.發揮第一大供應國優勢,提高國際話語權。一是中國作為新氣候框架協議的推動者和踐行者,應充分利用CDM項目在國際供應的絕對優勢和影響,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建設,提高在新架構下建立新型減排交易機制的話語權。二是要積極做好國內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的對接工作,在政策法規、運營機制、監管模式、行業標準等方面做到雙向互通,統一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