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萬強
【摘要】新課改追求高效課堂,即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選擇多種手段把生硬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化和情境化,使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目的,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與途徑
一、教師要把課堂變寬容
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面帶微笑的教師在站上講臺的那一瞬間,和藹可親的教態便可將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學吸引到課堂中,從而輕松自然地導人新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探究,為課堂的圓滿完成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教師要把頭腦變專業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很好地說明了生活就是數學的源頭活水.酒泉一中的骨干教師陳江在講“二次函數”一節時這樣導人新知,節日的噴泉給人們帶來喜慶,夏日的噴泉給人們帶來涼爽.你是否注意到噴泉水流所經過的路線會與某種函數有聯系嗎?學生從整體感知,自然聯想到二次函數.在精講點撥時又給出一題:為了落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到恩施考察時的指示精神,最近,區委區政府又出臺了一系列“三農”優惠政策,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某農戶生產一種農副產品,已知這種產品的成本價為20元/千克,市場調查發現,該產品每天的銷售量w(千克)與銷售價x(元/千克)有如下關系:w=-2x+80.設這種產品每天的銷售利潤為),(元).(1)求y與x的函數關系式;(2)如果物價部門規定這種產品的銷售價不得高于28元/千克,該農戶要每天獲得150元的銷售利潤,銷售價應定為多少元?這個問題的提出源于生活,問題的解決歸宿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改編例題,然后進行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三、教師要把教學形式變靈活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在活動中教學.”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課改中更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學習、同桌互相學習等.無論采用哪種方法,目的都是讓學生借助手、腦、口、目等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動口交流,成為課堂的主人,俗話說:“聽到的就忘了,看到的就記住了,做過的就理解了。”
如肅州區三墩中學的李雪梅老師在“三角形的認識”課中,問題探究的學習片短如下:
1.問題情境:請觀察以下每個三角形的特征,并試著把它們按照某一標準分類.這樣改變了教材上的原有安排,設計了有一定挑戰性的探究性問題,更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體現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學生用已有角的分類經驗(直角、銳角、鈍角)分三類,有利于知識的正遷移。
2.問題探究:學生除了按角、按邊分之外,還有可能出現其他的分類情況:①按直角非直角分;②按銳角個數分;③按鈍角與非鈍角分;由于學生觀察角度不同,分類標準不同,其結果也會不同。
3.結論歸納:以小組為單位(前后3~6人)開展探究式的交流,教師巡視,了解探究交流情況,但不宜提前介入小組交流(延遲判斷).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開展全班交流(各組代表發言)。
4.通過學生觀察、猜想,動手做一做、動手畫一畫,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下形成經驗和豐富策略。
四、教師要把教學手段變多樣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從窗口看世界,以媒體促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更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使課堂教學進一步得到優化.如初中數學(北師大版七年級)“角平分線”的教學中,由于傳統教學手段的限制,學生繪圖不精確、速度慢,學生只能從靜態的圖形中去接受這些枯燥的知識,會產生很多疑問,就如華羅庚先生所說:“數缺形少直觀,形缺數難入微.”由于幾何畫板的出現和實物投影儀的應用,廣大教師解決了幾何“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中碰到的許多難以解釋的、抽象的實際問題。
如在2015年初中數學課教學賽中,來自瓜州的柳軍老師應用幾何畫板演示銳角、直角、鈍角三種情況下的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驚奇、直觀、輕松的氛圍中獲得新知,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時效,進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樣在2015年初中數學課賽中,來自敦煌的王玉生老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在屏幕上給學生演示怎樣做角平分線上的任意一點到角的兩邊的距離.有效地加快了教學進程,解決了學生在以后作圖中的疑點。
總之,有效課堂教學的辦法還有很多,但善于學習別人的優秀教學方法,可以彌補和啟發自己的有效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時效性,這就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