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藍
摘 要: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大學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生了改變。功利性價值觀正在不斷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在這一特殊階段,高校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使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本文圍繞大學生價值觀功利性傾向的問題展開了研究,主要探討了大學生功利性價值觀出現的具體原因,功利性價值觀的具體表現以及高校在教學中克服功利性影響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價值觀;功利性傾向;引導;教學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持續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取代了計劃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個體意識逐漸提高,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也不斷加強,從而使得人們的功利意識逐漸增強。大學生屬于思想十分活躍的一個群體,大學生時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如果過分追求功利性就會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逐漸向功利性傾斜。在這樣一個重要時期,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是高校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1功利性價值取向存在的原因探析
功利性價值觀的出現不是一種隨機現象,而是當今時代的獨特產物,它的出現具有一定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1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全國上下倡導的是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的精神。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我國的經濟比較落后,人民總體生活水平比較低。人們無法切身地體會社會主義的巨大優勢,僅僅從口號上了解和憧憬著社會主義的美好和未來。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了跟上整個時代的發展步伐,我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取代了計劃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獲取更多的利潤是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也是促進人們不斷前進的動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市場中的商品交換原則逐漸進入了其他領域,如政治和文化等等。追求利益,將利益放在首要位置逐漸成為了多個領域默認的準則,教育領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侵襲。這主要是因為學生不可能一直呆在學校的環境中,畢業之后學生們要走向社會,接受各種社會現實的洗禮。現階段,社會上的競爭壓力為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此外,我國對教育十分重視,國家鼓勵大家接受大學教育,高校的招生數量逐年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學生們的壓力。
1.2傳統文化中功利性的影響
我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更為源遠流長。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傳統文化也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關鍵因素。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對于文化的分類而言,馬克西曾提出將文化劃分成兩個主要類型,分別是早熟兒童型的文化和正常兒童型的文化。從這個角度講,我國的傳統文化屬于早熟兒童類型。而西方文化,尤其是希臘文化,則屬于正常兒童型的文化。這兩種類型的文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生動地講,正常兒童型文化中充滿著自由爛漫的思想,而早熟類型的文化中則充滿著憂患思想。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血緣關系是十分重要的,血脈意識充斥在整個傳統文化體系中。此外,中華傳統文化也十分關注人際關系,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主體地位。在儒家思想中,人和人之間的情義要比利益更加重要。儒家思想倡導大家做讀書人,而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樣,儒家所提倡的這兩種思想就成了矛盾的產物。具體來講,首先,儒家思想告訴大家不能太重視利益,應該將人情放在第一位;其次,儒家思想又鼓勵大家去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從而可以更好地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現階段,在我國的傳統民間文化中,人們追求功利性的熱情逐漸提高。
2大學生價值觀功利性傾向的具體表現
筆者認為目前大學生價值觀功利性傾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政治取向上具有明顯實用、功利的特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考慮許多問題時的出發點都是自身利益,甚至包括政治問題。升入大學之后,許多大學生都非常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他們想要入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功利性需求。在這里的心里支配下,他們加強關于政治理論的學習,同時積極參與黨組織的各種活動。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黨員身份可以作為找工作的一個優勢,功利性的目的十分明確。
2.2 學習上的功利化現象日益明顯
大學階段是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關鍵時期。但是,許多大學生都將大學學習融入了功利性因素。具體體現在,在專業課上投入很多精力,因為這是和未來工作相關的課程,他們覺得比較重要。對于基礎的政治理論課及其他課程不夠用心。另一方面,現代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是十分功利的,家長和學生都熱衷于社會上的一些熱門專業,對于一些相對沒那么熱門的專業則不予理睬。
2.3 人際交往上實用和功利的互惠色彩明顯增濃
現階段,許多大學生在交友時奉行的準則是互惠互利。人際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代大學生深知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大學生十分關注對人際關系網的構建,而且在此過程中,他們十分重視公平、平等和互惠原則。這樣就使得大學生的交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有些大學生認為只有能夠幫助自己的人才值得結交,為了認識這樣的人,他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投入一定的金錢成本。而對于那些對他們無法提供幫助的人,他們則不屑一顧,不予理睬。
2.4 職業選擇上功利化傾向更為突出
目前,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也有著明顯的功利性傾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考結束之后,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家長和學生的出發點是選擇那些容易就業的專業,也就是社會上一些熱門專業,不太會考慮那些相對比較冷門的專業;其次,畢業之后在選擇職業時,大多數大學生此時會考慮兩方面的問題:第一,該職業可以為他們帶來的經濟收入是多少;第二,該職業的發展空間有多大。